课外活动兴趣班变补课 基层儿童“无钱无兴趣”?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现时教育着重全方位学习,主张学生应在课堂之外有其他学习经验。不过,对于基层家庭而言,其每月的收支仅能应付日常生活所需,根本难以负担费用不菲的兴趣班。虽然政府设有多项相关津贴,但仍未能帮助基层儿童参加具质素的兴趣班及持续发展个人兴趣。政府宜检讨现时的资助计划,增加援助,让基层儿童拥有平等的学习权利。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于2017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六成的儿童没有参加兴趣班。(文雪萍摄)

政府支援效果未如理想 基层儿童少机会参加私人兴趣班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于2017年进行的“贫穷儿童参加功课辅导及课外活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六成的儿童没有参加兴趣班,当中逾五成因经济问题无法同时应付补习班及课外活动开支,在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只好为了学业成绩而放弃兴趣班。另外,有两成半的学童自费支付兴趣班开支,表示平均每月开支为725元,但已占其家庭收入约6.8%,反映兴趣班的开支对基层家庭来说造成一定的负担。

有指虽然基层儿童单靠家庭收入难以参加课外活动,但政府也设有“校本课后学习及支援计划”,拨款给学校开设不同的兴趣班,让基层儿童参加课后活动。不过,这是否真的能让基层儿童发展个人兴趣呢? “校本课后学习及支援计划”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资助学校为清贫学生筹办广泛类别的课后活动,类别包括“学习效能”、“课堂以外的学习经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参观探访等)及“社会认识/个人成长”,以至技能训练等。据教育局表示,2017/2018学年的“校本津贴”约1亿1,700万元,超过九成学校筹办“校本计划”,受惠人数约20万人。

不过,校本课后学习支援计划并无把“开办长期兴趣班”成为其中一项审批条件,以致仍有部分受资助学校仅申请资助用于功课辅导、语文训练的范筹(如有中学仅举办暑期英语辅导班、初中数学辅导班)或短期活动(如境外参观活动),令部分基层学童失去参加兴趣班及持续发展兴趣的机会。再者,校本津贴的主要对象为综援及领取“全额津贴”的学生,仅留25%酌情资助名额给非以上两类的清贫学生,以致同样有经济需要的“半额津贴”学生未获全面照顾。

部分学校仅申请资助开设功课辅导班。(资料图片)

此外,“校本课后学习及支援计划”设有监察机制,受资助学校须将检讨报告上载于学校网页,教育局也会派人到访学校监察进度。然而,检讨报告十分简短,仅须交待活动的出席率、举办日期、开支及学生成果,活动的详细内容、编排等实际内容则未提及过,加上教育局又没有公开到访学校及机构的次数,难免令人质疑教育局是否能有效监督活动的质素。

教育局称此计划只属补充性质,现时政府亦设有多个资助计划社会上仍有其他的资助计划,可惜大部分计划都名额不足,有些计划更需要抽签才能加入,尤其令“夹心阶层”的学生更难参加兴趣班。以地区青少年发展资助计划为例,根据《2016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所示,现有约17万名贫穷儿童,但计划下每年取得现金援助的名额只有6,000个,即使2018/2019年度将会增至10,000个,受惠人数仍不足一成。加上,现有计划多属短期,基层儿童只能“蜻蜓点水”式接触该兴趣,加上资助金额不足,未能让他们持续参与活动及培养兴趣。

罗女士(左一)说,在无法同时负担补习班及兴趣班开支的情况下,将无奈放弃天佑学习跆拳道的机会。(文雪萍摄)

政府应加强支援基层儿童

贫穷儿童因家庭难以长期负担兴趣班的费用,政府的援助变相成为贫穷儿童能否发展课余兴趣的关键,惜现有的津贴犹如杯水车薪,而且计划申请人数众多,竞争甚为激烈。政府宜检讨所有资助计划的成效,填补现时的不足,如增加对各资助计划的拨款及名额、放宽申请资格、硬性规定获津贴学校开办多元化的长期兴趣班,确保有需要的学童在课外活动上能有充足的选择。政府亦需要与社会各界商讨出能令基层儿童真正受惠的方案,让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心仪的课外活动,并持续地发展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