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署被揭十万呎储物室丢空 应尽快公开闲置地点 善用空间
申诉专员公署在本周四(18日)发表主动调查报告,批评房屋署闲置公屋储物室多年,总面积约10.9万平方呎,只有少数单位翻新成住宅或作其他用途。正如专员刘燕卿所言,今天房屋供短缺,潜在居住空间不应浪费,应加紧改建。
公署亦建议房屋署增加资讯流通,包括加强发放有关空置储物室的资讯。此前公布的《施政报告》中,也有拨款十亿元工程费用,协助非政府机构善用空置政府用地及校舍,房署可以考虑把是次调查公布的空置单位也列入上述用地。在此之上,港府宜参考首尔及台北经验,更积极整合市内政府及社区闲置地方资讯,方便团体申请。
屋邨空置储物室占十万呎 惟不应高估改建住宅之效
公署公布现时959个闲置储物室,总面积约10.9万平方呎。假设当中有七成面积适合居住,再以公屋最低居住面积75平方呎估算,约可安置1,000人,大概是公屋模范邨人口的一半。
“01观点”多番指出,解决香港市民居住狭小、房屋开支高昂的问题,政府必须大刀阔斧寻觅整全土地,兴建可负担住宅,重建未用尽地积比的公屋。斟酌蚊型地只会挑起地区矛盾,兴建过渡性房屋也无法解决居民长远住屋需要。
在此基础上,申诉专员公署提出改建房屋署闲置公屋储物室,以及以往预留作通风和通道的“空格位”为住宅单位,只是聊胜于无。再者,调查报告强调,因为部分储物室采光、通风和邻近卫生较差,强行改装单位或违反《建筑物条例》,并非全部适合改建。
空置储物室资料欠透明 碍社福机构申请
诚然,房屋署在2015年已经构思改建空置储物室,2017年开始先后落成18个出租住宅单位,另有约70个正在或预计可以改建。然而,公屋供应不足早为人诟病,房屋署在2015年才考虑善用闲置空间,反映署方不懂灵活变通,物色地方和改建步伐理应加快。
调查的另一发现,是一些社会服务机构不知储物室开放予公众租用。房屋署提供的资讯有限,最多只于屋邨办事处或大厦地下大堂张贴通告,租出的位置数目不多。公署建议定期发放可出租储物室资料(例如数量、面积、所在位置等),并修改规定,不再局限邨内居民和租户才可租用住宅范围内的空置储物室,容许在外来社福机构租用,减低空置率。当然,大前提是住户和屋邨管委会同意,以及符合租约条款。
从储物室的空置率可以看到,政府未有意识尽用闲置空间。事实上,不只面积较小的房署储物室,对于较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及建筑物,政府部门发放的资讯也不齐全,不便市民取用、申请。以下为几个例子:
一、现时地政总署容许以短期形式使用空置的政府用地作社区、团体或非牟利用途,位置标示于网上互动资讯地图,但民间团体本土研究社反驳,名单没有包含未被选定做短租的空置官地。
二、政府又列出逾二十个过剩政府物业位置,供非政府机构租用,惟市民未能跟上文之短租地同时于互动资讯地图显示。
三、纵然政府愈来愈认同墟市理念,申办组织仍然不满申请举办墟市过程繁复,更不能预先知道适宜办墟市的地点,只能一个一个地点查询。
运用闲置空间同样是其他大城市议题。首尔和台北市政府过去几年积极开放公共地方及设施,汇合地方资讯,观迎市民申请,值得港府参考。在有“共享城市”美誉的首尔,市政府开放大量政府及社区中心办公室及公共空间,又创立公共服务预约平台,犹如香港“康体通”网页的扩大版。市民可以按日期、使用对象、地方、容纳人数、是否收费等选择场地。
延伸阅读|【空置土地】旧旺角街市丢空8年 尽显政府部门不闻不问
在台北,市政府把各类公有土地的地理资讯齐集在“台北地政云”网上互助查询系统。市民可一站式查询市有闲置空间及市政府以外的公共地方,并且可以直接提案,建议用途。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互动系统的过程展现官民合作,市政府官员一直与公民科技组织“g0v零时政府”合作,讨论网站文字内容、图像资料属性,辨识建筑物及建立资料库等。
民间团体一直要求政府完整公布闲置土地的资讯,政府的回应却如“挤牙膏”,惹来隐瞒公众的批评。申诉专员公署的调查发布后,外界集中讨论哪条屋邨有最多闲置储物室,哪个面积最大,却忽略房署及其他政府部门资讯发放不够公开透明,民间团体和社福机构错过运用闲置空间服务市民的机会。正所谓“高手在民间”,政府应开放资讯,让民间集思广益提出方案善用空间,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