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减工时益处多 政府应全面推行五天工作周及标准工时
上周五(7月13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报告指“休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发展要务的当下中国,休闲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也存在各种不足”,其不足表现为休闲时间不均衡、不充分、不自由。报告还建议,在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实行每天工作9小时的四天工作周(36小时)。
事实上,四天工作周并不是什么新的事物。早在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就发表过题为《我们的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的演讲,他预测随著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在21世纪初期迎来“悠闲与丰裕”的时代,届时,人类每周将只需工作15小时。对于习惯了长工时的香港人来说,每周工作15小时仿佛天方夜谭。过去几届政府在立法规管工时上拖拖拉拉,直至去年七月新一届政府上台,“合约工时”无疾而终,而“标准工时”更几无可能于本届推行,面对此情此景,港人无不气馁。
对比世界其他发达经济体,香港工时之长可谓臭名昭著,香港的削减工时之路业已落后一大截。而就算对比内地,香港亦落于人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第36条,内地实行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反观香港,“合约工时”缺乏劳资共识,政府以各种理由拒绝推行“标准工时”,最终以毫无约束力的“工时指引”敷衍了事。
部分人质疑内地虽有众多法例保障劳工权益,但实际执行效果成疑。然而,观乎本次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休闲绿皮书》,内地至少已经注意到问题所在,并有意进一步改善现状。相关报道提到,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起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除去工作和睡觉,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为2.27小时。相比而言,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国民每天平均休闲时间约为5小时,两者相差近一半。有分析指出,社科院此次报告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政策意涵,即休闲已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变量,而且,休闲对居民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作用大于收入因素。
由此,社科院对全国休假制度中长期改革提出建议,改革预期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达致全国范围内实行四天(36小时)工作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阶段(2020-2025年)先于东部地区的某些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四天(36小时)工作制;第二阶段,亦即从2025年起,在东中部地区的某些行业实行四天(36小时)工作制;第三阶段,亦即从203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天(36小时)工作制,同时延长职工退休年龄。
中国社科院此次的报告再次将“工作-生活平衡”的话题摆上台面,供大家讨论。坊间对削减工时的质疑主要有三点。第一,减少工时会降低生产力;第二,薪金下降;第三,由于个别行业(例如服务业)的性质所限,四天甚或五天工作制并不现实。
观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总结,以上三点反对意见皆为迷思。纵观世界上最富裕的几个经济体,高生产力与低工时有明显的相关性。以连续两年荣登全球生产力之冠的卢森堡为例,该国2017年的工时为1,512小时,比起2016年的1,643小时缩短近130小时,生产力亦有提升;另外,英国《卫报》亦有报道,荷兰、德国比英国分别少工作5、6小时,然而,两国的经济表现皆好于后者;第二,既然员工在减少工时的情况底下生产力会有所提升,削减工作时间所造成的损失便可以得到弥补,因此,员工薪金应不会有太大调整。即便有调整,实施标准工时的前提是政府立法完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以保障劳工享有适足工资;第三,有些行业(例如酒店、餐厅及医院等)确实难以只运行九小时或者每周工作四天。然而,香港人多年来争取的只是五天工作制,政府早已推广多年,现实上亦都可行,雇主如果肯聘用多些人手,雇员仍然可以享受同样的假期安排。
上述分析仍然停留于算经济账,但缩短工时除了经济上的考虑,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保障劳工权益,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市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便可以有更多自由时间进修学习、照顾家人朋友、参与社会活动、修养生息或旅游娱乐。
以香港今日工时之长,政府实在没有理由继续枉顾市民福祉,对“长工时”听之任之。如果政府觉得“四天工作周”对香港来说遥不可及,全面实行“五天工作周”则不能再拖延。2006年起,政府已于各部门分阶段实施五天工作周,以改善公务员的家庭生活质素。既然政府一早明白充分的休闲时间对员工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是否应尽快订出时间表,全面推行五天工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