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士线救启德邮轮码头 逃过骨灰龛场命运 政府需拿出魄力创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启德邮轮码头于2013年正式启用,迄今5年,惹来不少批评。去年,立法会议员谢伟俊将份外冷清的邮轮码头形容为“停尸间”,批评其交通配套“半桶水”,并为邮轮码头“出奇招”,提议将其改建为骨灰龛场。谢伟俊的建议固然“出位”,但他对邮轮码头交通不足的批评却不是无的放矢。时隔一年,启德邮轮码头于本月24日迎来第二条“迟来的”22号巴士线。当然,两条巴士线对于一个有着“亚洲国际邮轮中心”定位的启德邮轮码头来说,还远远不够。

启德邮轮码头。(资料图片)

启德邮轮码头的位置不算偏僻,但自成一角。现时,市民若想乘坐陆路公共交通工具前往码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86号小巴,一是由只在周末及公众假期服务的5R九巴。《香港01》记者早前走访邮轮码头,有受访者表示码头目前只有一架小巴由九龙湾德福广场恒常开往此地,若有船期时,在开船前两小时小巴站就已大排长龙;有受访者更直言,若不是自驾或踩单车,她不会来此处;有名受访者在此处任职保安,坦言交通不便更吓怕了来此工作的人。

启德邮轮码头耗资82亿元,由政府投资兴建,是《启德发展计划》首阶段的项目之一。码头设有两个泊位,首个泊位于2013年7月竣工;第二个泊位亦于2014年9月正式启用。政府根据预计船次数目、旅客数目及预计消费金额等因素,推算邮轮2016年的经济效益为每年14亿至25亿元;但审计署2017年的一份报告就指出,2016年邮轮停靠共191船次;以旺季计算,2014年至2016年最高使用率其实不足四成;至于两个泊位皆有邮轮停泊的日期,两年内更分别只有5日及14日。另外,邮轮码头总面积接近19万平方米,空置的铺位却超过一半。

+3

启德邮轮码头的短期经济效益存疑,但不可否认,邮轮旅游是新兴的高端旅游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有学者曾经指出,1990年至今,国际邮轮业9%的发展速度更是远高于国际旅游业平均4%的发展速度。而且,邮轮旅游业更能带动本地旅游、酒店、零售、交通及饮食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拉动整体经济。2015年,时任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在立法会答复议员提问时就说,在分析启德邮轮码头的效益时,应全面考虑长远经济效益,而非着眼眼前的得失。

苏锦粱的答复固然成理,(评价邮轮码头的经济效益应放眼未来),但如果政府继续漫不经心、停滞不前,相信即便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兼且亚洲对邮轮旅游的需求也继续上升,政府对启德邮轮码头的美好愿望恐怕永远都无法达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政府真的希望未来启德邮轮码头能成为“亚洲国际邮轮中心”,那当下的每一个“跬步”、每一个“小流”都应认真对待。

沙中线启德站。(资料图片)

本港的邮轮业发展有危有机。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徐惠群早前便提醒,本港面对广州及深圳等邻近港口的激烈竞争,再加上新加坡及上海等地区相继宣布拟成为区域性邮轮枢纽,香港实有必要提升竞争力,以便把握未来邮轮码头需求增加所带来的机遇。

但启德邮轮码头启用至今5年,“鬼城”、“空城”、“交通安排混乱”的评价不绝于耳,政府的作为实在令人失望。这条“迟来的22号线巴士”其实早应于码头启用前便设置完成,而不是五年后的今日才姗姗来迟。然而,加多一条巴士线还远远不够,启德邮轮码头可以做的其实还有很多。“01观点”早前有分析指出,启德邮轮码头交通不便,商业设施又乏善可陈,一般人不可能舍近求远,放着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市区商场不去,偏要到“舞雷公咁远”又没有卖点的邮轮码头去购物消费。因此,如果启德邮轮码头不破格创新,建立鲜明的形象及特色,“死城”实难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