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从Yahoo求售说起 人类都变成了网中人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雅虎(Yahoo)卖盘,引来40间机构表态有意收购。(资料图片)

成立只有21年、一度是全球最受欢迎入门网站的Yahoo,终抵不住长期的财困求售。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Verizon在收购战中暂时领先,估计将以80至100亿美元拿下Yahoo的互联网服务。若收购成功,Verizon会将Yahoo与其去年5月以44亿美元收购的AOL合并。战略目标是将AOL在广告界的技术和能力,与Yahoo的客户群(10亿/月,其中6亿来自手提电话用户)结合,从而打造出可与Google和Facebook争一日之长短的网上广告平台。

成功与否,不过就是“瓜分天下”与“三足鼎立”的分别,不可能改变资源被三两“大佬 ”控制的大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反而是Google、Facebook和Yahoo在逐渐占据现代社会核心地位的同时,如何由供人使用的互联网工具,变为使用者的“主人”,反过来驾驭使用者。现代人对Google和Facebook早已习以为常,但我们要为其带来的方便付出什么代价?我们每天体验到的,又是否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由开放导致的垄断

印刷媒体的广告收入持续下降,网上广告却连年呈两位数增长。在互联网的世界,用户数量和流量就是王。对广告商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广告以最快和接触面最广的方式传播出去。在这方面,Google与Facebook的优势不言而喻。于是,不是Google就是Facebook,其他免谈,已经成为广告商的共识。

Google和Facebook拥有充裕的库存,用户数量和广告装载量都在增长,由于这两家公司具备非常优秀的顾客定位和鉴定消费者转化(Conversion)情况的能力,它们的服务无疑可以为广告商取得更大的效益;同时,广告商可以通过这两家公司提供的介面监测广告的有效转化情况,进而通过管理在总体上优化广告投放的成本配置。它们的合作好像天衣无缝。

这个利用大量使用者来聚集内容的商业模式受制于聚合理论(Aggregation Theory),而这个理论的关键是“赢家通吃”,因此作为“王者”的 Facebook 和 Google 理所当然可以占领市场。可以预期,在网上广告行业,我们很难看到除了 Facebook 和 Google 以外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取得重大增长,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Yahoo和AOL结合的新媒体。原因很简单,在网上广告的领域,任何想要跃过“龙门”的企业,都很难说服广告商选择它们,而放弃Facebook 或 Google。

问题是,Google和Facebook是媒体吗?全新的理论认为,既然它们是以传播制造价值的载体,当然算是媒体。然而,这个媒体没有原创或专业的内容;Google是内容的“中介”或聚合者,Facebook是自媒体和内容中介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他们与传统媒体的特性——权威和专业的内容创作者,有着根本的差异。更大的问题是,如果传统媒体无法继续依赖广告收入去支持其“创作”,新的内容是否还会再出现?这显然是一般人的预测,特别当媒体无法找到新的财政来源。因为在某些媒体经营者的角度来说,广告以外的其他内容都只是填充物。但这里有一个怪圈:如果传统媒体不再存在,或者没有新的创作,作为“中介”的Google和Facebook又从哪里找到新的内容来聚合?单凭Facebook上随意创作的新内容就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吗?

(资料图片)

商品资讯和消费欲望的传播,本来就是知识与创作的冤家,但现代社会将它们有效结合,变成现代社会的主要元素,更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拆散了这个结合,传媒作为知识来源可能就此消失。如果确实如此,人类的知识积累模式是否会发生转变,它的意义又是什么?人类文明是要进步的,但互联网对媒体或资讯产业的整合究竟是祸是福,确实给了我们一个难题。

若从悲观的角度看,当互联网的大鳄通过应用、内容整合和社交网络产生另外一种形式的垄断,看似分散的资讯架构就会变得高度集中。这其实是个有趣的现象——由开放所导致的垄断。如果我们认识到互联网服务商并不是真正的媒体,因为它们不创作新的内容,那么以往根据内容价值搭建的媒体世界将如何延续?全球各地花费庞大资源生产内容的传统媒体最近纷纷遇到财务困难,企业倒闭的现象不时发生,这是媒体世界土崩瓦解的前兆吗?

Google今年内会占据美国市场接近39%的网上广告收入。(资料图片)

《金融时报》报道,Google今年内会占据美国市场接近39%的网上广告收入,Facebook则以15%的市场占有率排第二。Verizon和AOL现有1.8%,如果加上Yahoo估计有5.2%的市场占有率。从这些数字可见,Verizon、AOL、Yahoo联手,或许可占一席之地,但若以为任何人可以在短期内挑战Google和Facebook,今天看来恐怕只是白日梦。当然,事情还不至于如此悲观,人类的智慧还是会为自己找到新的出路,只不过在找到之前,不少人、企业和产业会遭遇极大打击,甚至陷入绝境。

互联网已取代纸媒成主要资讯传播工具。(资料图片)

这是“不作恶”吗?

从21世纪开始,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资讯传播工具,其以海量计的资讯和极其方便的获取资讯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巨大作用,也对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有深刻影响。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互联网世界已经建立起来。

互联网催生了资讯大爆炸,而爆炸的结果是我们淹没在资讯的海洋中,而这些资讯大都是旧知识体系崩裂后重新排列组合的产物。在互联网“刷新”功能的推动下,网上文字、图片和视频被大量生产和迅速更换。这造成资讯的碎片化,容易断章取义,以为看到的就是真的,其实只是片面的幻象,或者是经过“修饰”的真实。互联网的资讯海洋同时淹没了以往人们对资讯价值的认识,它能否再次找到新的价值所在,正考验着我们。

与此同时,被拉下“神坛”的知识被推上“货架”。网页上琳琅满目的标题,彩色的字体、弹出的视窗、骇人听闻的关键字,用这些去吸引点击。在当下的垄断情况下,这就造成了网上内容供应者和使用者关系朝着消费和服务的方向转化。在网上,人人兼具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分,也兼具叙事者和听话者的双重属性。资讯从实践中获得的最初确定性在此过程中不断被刷新和扭曲。复制和黏贴泛滥,资讯被不断高频转载,发表意见和评论渐渐脱离思考而掌控在滑鼠的点击之中。

互联网本是现代社会的工具,为我们所用,但渐渐地,网上过度的信息量和过于便利的技术操作,造成人对互联网的实际和心理倚赖。它不断编织规则,强化社会的抑制性。而愈是垄断,枷锁就愈紧:因为人的理性会不停强迫自己无条件地服从这些规则,自由和思考已成为奢侈品。

人的本质,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是一种时空中的“存在”,而不是生命有机体这一“存在者”。现代技术的重点是对“存在者”的强调和对“存在”的遗忘。

根据笛卡尔的观点,当“思”难以为继,“我在”自然也是无本之木。人在享受着网上技术便利的时候,他的思考能力不知不觉地被网上的传播模式所抑制。愈来愈集中在Facebook 和 Google,愈便利,也就抑制得愈厉害。

不作恶(Don't be evil)是Google的口号,现实却是这些互联网巨头无法“不作恶”,因为它们已经“网”住了人类的现代生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