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从Yahoo求售说起 人类都变成了网中人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雅虎(Yahoo)卖盘,引来40间机构表态有意收购。(资料图片)

成立只有21年、一度是全球最受欢迎入门网站的Yahoo,终抵不住长期的财困求售。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Verizon在收购战中暂时领先,估计将以80至100亿美元拿下Yahoo的互联网服务。若收购成功,Verizon会将Yahoo与其去年5月以44亿美元收购的AOL合并。战略目标是将AOL在广告界的技术和能力,与Yahoo的客户群(10亿/月,其中6亿来自手提电话用户)结合,从而打造出可与Google和Facebook争一日之长短的网上广告平台。

成功与否,不过就是“瓜分天下”与“三足鼎立”的分别,不可能改变资源被三两“大佬 ”控制的大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反而是Google、Facebook和Yahoo在逐渐占据现代社会核心地位的同时,如何由供人使用的互联网工具,变为使用者的“主人”,反过来驾驭使用者。现代人对Google和Facebook早已习以为常,但我们要为其带来的方便付出什么代价?我们每天体验到的,又是否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由开放导致的垄断

印刷媒体的广告收入持续下降,网上广告却连年呈两位数增长。在互联网的世界,用户数量和流量就是王。对广告商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广告以最快和接触面最广的方式传播出去。在这方面,Google与Facebook的优势不言而喻。于是,不是Google就是Facebook,其他免谈,已经成为广告商的共识。

Google和Facebook拥有充裕的库存,用户数量和广告装载量都在增长,由于这两家公司具备非常优秀的顾客定位和鉴定消费者转化(Conversion)情况的能力,它们的服务无疑可以为广告商取得更大的效益;同时,广告商可以通过这两家公司提供的介面监测广告的有效转化情况,进而通过管理在总体上优化广告投放的成本配置。它们的合作好像天衣无缝。

这个利用大量使用者来聚集内容的商业模式受制于聚合理论(Aggregation Theory),而这个理论的关键是“赢家通吃”,因此作为“王者”的 Facebook 和 Google 理所当然可以占领市场。可以预期,在网上广告行业,我们很难看到除了 Facebook 和 Google 以外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取得重大增长,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Yahoo和AOL结合的新媒体。原因很简单,在网上广告的领域,任何想要跃过“龙门”的企业,都很难说服广告商选择它们,而放弃Facebook 或 Google。

问题是,Google和Facebook是媒体吗?全新的理论认为,既然它们是以传播制造价值的载体,当然算是媒体。然而,这个媒体没有原创或专业的内容;Google是内容的“中介”或聚合者,Facebook是自媒体和内容中介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他们与传统媒体的特性——权威和专业的内容创作者,有着根本的差异。更大的问题是,如果传统媒体无法继续依赖广告收入去支持其“创作”,新的内容是否还会再出现?这显然是一般人的预测,特别当媒体无法找到新的财政来源。因为在某些媒体经营者的角度来说,广告以外的其他内容都只是填充物。但这里有一个怪圈:如果传统媒体不再存在,或者没有新的创作,作为“中介”的Google和Facebook又从哪里找到新的内容来聚合?单凭Facebook上随意创作的新内容就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吗?

(资料图片)

商品资讯和消费欲望的传播,本来就是知识与创作的冤家,但现代社会将它们有效结合,变成现代社会的主要元素,更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拆散了这个结合,传媒作为知识来源可能就此消失。如果确实如此,人类的知识积累模式是否会发生转变,它的意义又是什么?人类文明是要进步的,但互联网对媒体或资讯产业的整合究竟是祸是福,确实给了我们一个难题。

若从悲观的角度看,当互联网的大鳄通过应用、内容整合和社交网络产生另外一种形式的垄断,看似分散的资讯架构就会变得高度集中。这其实是个有趣的现象——由开放所导致的垄断。如果我们认识到互联网服务商并不是真正的媒体,因为它们不创作新的内容,那么以往根据内容价值搭建的媒体世界将如何延续?全球各地花费庞大资源生产内容的传统媒体最近纷纷遇到财务困难,企业倒闭的现象不时发生,这是媒体世界土崩瓦解的前兆吗?

互联网本是现代社会的工具,为我们所用,但渐渐地,网上过度的信息量和过于便利的技术操作,造成人对互联网的实际和心理倚赖。它不断编织规则,强化社会的抑制性。而愈是垄断,枷锁就愈紧:因为人的理性会不停强迫自己无条件地服从这些规则,自由和思考已成为奢侈品。

人的本质,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是一种时空中的“存在”,而不是生命有机体这一“存在者”。现代技术的重点是对“存在者”的强调和对“存在”的遗忘。

根据笛卡尔的观点,当“思”难以为继,“我在”自然也是无本之木。人在享受着网上技术便利的时候,他的思考能力不知不觉地被网上的传播模式所抑制。愈来愈集中在Facebook 和 Google,愈便利,也就抑制得愈厉害。

不作恶(Don't be evil)是Google的口号,现实却是这些互联网巨头无法“不作恶”,因为它们已经“网”住了人类的现代生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