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民营火箭成功升空 民企实现太空梦 港科研可支援基础技术
嫦娥四号任务的通讯卫星“鹊桥”号于本周一(21日)清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不过,科技日新月异,航天科技发展亦不只是大国的“玩意”,近年有不少民间企业纷纷开拓航天科技领域,如在上周四(17日),中国首枚民营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于中国西北部的发射场升空,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里程碑。须知,外国早有民间企业投入航天科技研发,虽然现时香港未有成熟的技术制造航天设备,但却能在研究基础技术方面发挥作用,改善航天设备的运作效率。
军民合作打开民企上太空之门
“重庆两江之星”是由成立仅三年的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下称零壹空间)研发,零壹空间也是中国第一间拥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火箭研制核心技术之一)的民间企业。
零壹空间获联想之星、招商局、内地投资机构 Star VC注资,而Star VC 是由“娱乐圈投资一哥”任泉、李冰冰、黄晓明和章子怡斥资组成。任泉表示,有120名明星留言支持“重庆两江之星”升空。
近年,中国提出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开放航天领域市场,将1000公里以下的近地轨道开放予民间使用。推动军民合作正正是世界的潮流,俄罗斯在2016年起开始推动军工企业转投生产军民两用的高科技产品;美国为推动“军民兼顾”,考虑让掌握全球最强军事力量的五角大楼与矽谷合作,令国防技术与民用科技可以结合发展,将军用技术相对民用科技的优势收窄。
事实上,除了零壹空间外,早已有外国企业投身航天科技领域,例如美国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特斯拉(Tesla),由于研发太空科技比一般创新科技更“烧钱”,SpaceX创办人马斯克更因此一度陷入破产危机;而且研发航天科技所需的技术较高、时间较长,因此他们都要靠美国太空总署(NASA)开出的商业合同资助,才可以继续研发工作。可见,民企要发展航天科技不易,单靠军民融合政策的支持不够,还需长期的财政支援,例如天津上星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一项支持政策就是设立专项基金以支援军民融合发展。
香港可主攻基础技术支援航天发展
香港创科发展一直为人诟病,制造火箭、发展航天科技似乎对香港而言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诚然,中国民企发展商业航天科技也只在起步的阶段,“重庆两江之星”还未能冲出大气层。虽然香港未有成熟的技术自行制造一枚火航、人造卫星,但若要参与航天科技发展亦不难。
香港的基础技术渐势成熟,特别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是电脑和通信设备用于获取、储存、传输文字/图像/声音信息/数据的技术。信息基础技术基本上是任何新科技的“必需品”,凡须要通讯、发放和接收讯息等的科技都用得上,包括航天科技设备,因此,掌握了信息基础技术等于拥有打开新科技大门的钥匙。
以最近中大研发出来的分批稀疏编码(BATS code)技术为例:
传统的网络编码涉及繁复的运算方法,当信息经过一个无线链路(如路由器,Router),数据会损耗及流失,最常见的就是在网上看视频时,出现“起格”(画面不流畅)或延迟情况,正因数据丢包 (Packet loss) 造成。BATS code透过简化编码和解码程序,解决了数据流失的问题,提升56%的传输速率及减少29%的整体数据流失。
BATS code可应用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雾运算(Fog Computing),以及改善水底、人造卫星以至灾区的数据传输。换言之,BATS code其实也可以应用于航天科技领域,BATS Code的研究团队已经联同北京航天科技单位将BATS code应用于卫星通讯上。
一直以来,香港在信息技术发展上取得优势。在九十年化初,香港是首个把电话网络数码化的城市,也是首个推出多媒体信息服务(MMS)的亚洲地区,由此可见,香港信息技术不比其他已发展的经济体低;加上香港有不少有关信息技术的人才培训,包括不同的学士、硕士学位课程,提供了研究基础。不过,在信息技术市场中,竞争愈来愈大,要在市场生存,就必须不断研发出新技术,并扩阔技术的应用层面,而航天科技的市场随着各地政府的“军民融合”政策日益壮大,相信是个出路。届时,香港也能在航天科技发展的热潮中占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