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者升五成 揭另类在职贫穷 无家者政策须因时制宜
社署统计显示,现时香港有过千名露宿者,较四年前增加50%,女性露宿者的升幅更接近两倍。社区组织表示,有市民因负担不起㓥房租金而成为露宿者。现时“在职贫穷”的问题日见严重,政府须正视露宿者问题,制定完善政策,除了提供综援外,亦应从增加资助宿位等方面着手。再者,女性露宿者日渐增加,但现时只得少量女性收容中心宿位,政府须正视女性露宿者的需求,增加女性宿位。
露宿者“在职贫穷” 须调整政策方向
根据立法会文件,2017-18年登记露宿者共1,127人,比2013-14年的746人上升了超过50%。当中男性有1,020人,占90.5%;值得留意的是,女性露宿者有104人,较四年前的35人,上升逾两倍。大部分人(占394人)是因失业,无力支付租金而露宿,比四年前增10%。
虽然政府有提供临时收容中心予露宿者入住,共有640个宿位,社署又指入住率仅80%,故没有计划增加宿位数目。不过,这并不足够应付露宿者的需要,因为住宿期通常只有六个月,露宿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住宿,就算要轮候公屋也十分困难。根据房署资料,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4.7年,入住临时收容中心半年,实难让其安身。
事实上,现时有过半数的露宿者是在职人士,他们不需要机构帮助自力更新。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外展社工表示,近五至六成露宿者都有工作,但薪金不足以应付最少4,000元租金的㓥房单位。设立临时收容中心,其中一个服务目标为鼓励入住者自力更生,观乎现时“在职贫穷”的露宿者,他们并非因为慵懒,而不去工作;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能力。
归根究柢,露宿者因生活费高昂、薪金不足以支付租金,只好露宿街头。无家者政策须因应情况,调整目标和方向,切合现时的需求,延长收容中心的住宿期限。
女露宿者渐增 须正视其需要
另一方面,政府亦需正视女性露宿者有上升趋势。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早前所进行的“廿四小时快餐店无家者研究2018”,发现有384名无定者栖身于24小时营业快餐店,女性占11%。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吴卫东指出,大部分女露宿者都是在24小时营业快餐店过夜,因受骚扰风险较低,相对露宿街头更安全。
麦难民(McRefugees)一词源于日本。在2007年日本开始出现于24小时营业麦当劳留宿的无家者,他们一般购买一杯咖啡之后,就以顾客身份在餐厅过夜。
日本麦难民的情况与香港相若,起初麦难民多为男性,但后来女性麦难民亦渐渐增多。日本京都大学有研究指出,女性露宿者多为隐性露宿者(hidden homeless),因为她们露宿街头的原因往往较男性复杂,不只经济因素,还可能因为家庭关系和暴力问题令她们离开家庭。研究建议,日本政府制定无家者福利政策的时候,应参照其他社会政策,以性别为主导(因早年日本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情况严重)制定福利政策。
尽管香港女性面对的不公平对待没有日本严峻,但其分别以男性、女性为主导的政策值得参考。现时的无家者政策是以男性为主导,单计临时收容中心的宿位,多为男性宿位,只有不足5%的女性宿位,难以应付女性露宿者增加的需求。有女性露宿者曾入住临时收容中心,但遭男性入住者性骚扰,最后迁出成为麦难民。政府应针对这类个案,要增加女性宿位之余,更可将男女宿位分隔,保障女性入住者的安全。
由现时政府针对女性露宿者所提供的支援可见,多以就业援助为主,而忽略女性露宿的原因,但女性露宿者或需要更多元的援助,例如情绪支援、更安全的留宿环境等等。鉴于男、女露宿者露宿的原因不同,甚或大相迳庭,不能一概而论,要制定适切、有效的政策帮助他们,就不能以单一导向的措施向他们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