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税2018】电子报税使用率低 与民共议引新思维 建智慧城市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税务局本周三(2日)寄出约260万张2017-18年度的个别人士报税表,并鼓励纳税人使用“税务易”网上报税服务。然而,税务易在过去数年的使用率低,政府应紧贴智慧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快建立数据库,鼓励市民使用网上公共服务,以便收集资料。另外,台湾政府与民间合作,完成了电子报税“改革”,值得港府参考,政府应摒弃固有思考模式,加快落实创科政策。

市民如以邮寄方式提交个别人士报税表,须于6月2日或之前递交。(欧嘉乐摄)

税务易使用率低 欠推动服务电子化决心

适逢报税季节,上班一族都陆续收到“绿信封”,内含多达20页的报税资料、税单,税务局今年一共寄出了约322万张2017-18年度的报税表。事实上,税务局在2008年全面更新网上税务服务“税务易”(eTax),以方便纳税人处理税务事宜,当时预计每年可节省 250 万张 A4 纸。 不过,税务易在过去数年的使用率并不高(见下表)。去年的立法会文件显示,在2016-17财政年度,约有55万宗以电子方式提交的个别人士报税表,占该类报税表的20.7%,以现时电子科技发达,电子文件普及,两成多的使用率相对而言算是十分低;使用率最低的为利得税报税表,只有1.1%。

虽然税务易由刚推出的 8 万多用户,在十年内大幅增至去年的五十多万人,但只占整体纳税人的一小部分,亦未见政府推动服务电子化的决心。税务局指出,在2017-17年度,共有160名人员负责管理和操作所有信息系统,但并没有设人员专责管理税务易系统。根据税务局的管制人员报告,透过税务易以电子方式缴款,有99%的纳税人在两个工作天内获得的收据,高过目标的98%,可见,税务局的电子服务效率不低,惟使用率低,也未见专责创科及资讯科技发展、在政府内部统筹相关事务的创科局大力推动市民使用。

须知道开放数据对发展智慧城市极为重要,政府可透过收集更多市民的资料,制定数码个人身份(eID),以便市民使用公共服务,例如网上银行、查核病历、报税、投票等等;同时亦可用精准的数据,制定更适切的人口政策,政府应好好利用每一次市民递交表格的机会收集市民资料,不仅是报税,还可以借市民申请公屋、居屋、书簿津贴等途径,帮助市民建立数码个人身份。

与民间合作引设计新思维 值得参考

要提高网上报税系统的使用率,除了多宣传、教育市民使用外,简化系统介面和网上报税步骤也有助吸引更多市民使用。另一边厢,台湾也进入了报税季节,以往台湾民众也须花好一段时间来报税,而且沿用多年的电子报税系统屡遭劣评,但财政部下定决心改善这个问题,只消数个月就完成“改革”。香港素来以简易税制见称,相比起台湾,香港的报税系统理论上应更易简化。

上月底台湾财政部表示,已经重新设计报税系统的操作介面:以Mac版系统报税可从40分钟缩短为5分钟,甚至连平板电脑也可以报税。如此大刀阔斧的电子报税“改革”是源于一位网民发起了“报税软体难用到爆炸”提案,获超过5000位民众连署。而该网民正正是用户体验设计专家(User Experience Designer)卓致远,其后相关政府部门就邀请了他以“公私协作”的形式(即与民间合作)参与“改革”──行政院公共数位创新空间小组(PDIS)连续四个月举办了超过30场协作会议和3个工作坊,再将新介面的雏形交给承包商制作。

行政院此举无疑展现出台湾政府改善电子服务的决心。不过,“改革”的进程并不容易,卓致远指出,过往政府部门不习惯用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方式做事之外,民间提出的新方案和意见难以进入体制。

设计思考即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在各种议题上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负责网络报税的国税组设计师叶坤铭初时曾表示:“我要怎么拿这些东西(创新想法)去跟上级报告?”,但经过多次协作会议,相关政府人员才意识和理解到设计与制定政策、平时工作的流程不一,开始调整报告内容。

林郑政府首份财政预算大手笔在创科领域投放500亿元,显示政府对该方面发展落后的焦虑。(资料图片)

反观香港,香港政府制度官僚,为创科发展造成极大阻力。公务员体系表面上理性、高效,惟其因循守旧,强调权责自上而下传递,难以革新,更遑论吸纳民间意见。

纵然不同政策都设有咨询环节,但民间声音最终较难进入政府。由于从咨询起,到相关部门就政策作研究,再草拟方案交到立法会讨论、表决、申请拨款,耗时动辄几年,民间意见在过程中必会遭不同部门改动,最后的方案或会与最初的意见截然不同;而该措施、政策若牵涉地区规划,必须再交上区议会讨论和表决,花的时间只会更多。

对创科政策而言,政策最终落实,早已经落后竞争对手;政府须思考如何从官僚制度中缩短程序,可采用公私营合作形式,资助和下放执行权予私人企业建设智慧城市基建,惟保留政策主导权,摒弃旧有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