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观点】美国借国安之名遏中兴 仍须正视国内困境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厂商中兴通讯出售零部件产品,为期七年,做法等于切断中兴的产品供应链。美国非第一次针对中国的高端制造,早在2月,美国六间情报机构一致表明不信任对华为和中兴这两家中国企业,为中美科技战埋下伏线。然而,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行为无助于解决现有技术流失的问题,反须正视国内的科技发展困局,对症下药,勿做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贸易战实为科技战 矛头指中国高端制造

商务部周一发声明,指中兴通讯在2016年及2017年向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作出错误陈述,不但未执行和解协议,更明显鼓励员工作出非法行为,于是决定执行对中兴通讯的出口特权禁令。(VCG)

中兴去年3月被指违反美国制裁禁令,出口通讯设备到伊朗与北韩,中兴就此认罪,就违反出口管制法律的行为支付近12亿美元的“和解费”。但美国商务部称,找到新证据指向中兴仍然继续违反和解协议,并在2016年至2017年间向美国官员多次作出虚假陈述,中兴不但没有惩处相关管理层,更奖励员工的不法行为,未如实披露,误导美国政府,故在周一(4月16日)向中兴发出出口权限禁止令,禁止中兴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技术,任何美国企业或个人也不能与中兴有任何出口交易。

其实美国并非只针对中兴,过去华为在进军美国市场亦处处受阻,理由都是与政治及国家安全有关,例如在2014年美国以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参与任何美国政府相关的合约竞投。美国六家情报机构(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家安全局等)一致表明不信任华为和中兴这两家中国企业。不过,美国至今还未能提出任何实质和具体的证据,证明华为和中兴会对美国构成什么“威胁”,令人质疑“国家安全”已成美国实施保护主义的借口,掩饰遏止中国科技发展之实。

3月1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

美国早前对中国开出制裁清单,包括航空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器人等高端制造的产品,制裁都对准《中国制造2025》。美国不只追求平衡双边贸易,更旨于遏止中国的高端科技和智能产品发展,因为美国真正担忧的是《中国制造2025》使中国成为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全球领导者,直接威胁美国的地位,连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达沃斯论坛上也承认,美国把中国看成是“直接威胁”。

美国须正视国内问题 非中国“威胁”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上周日出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美峰会发表演讲时,重申中国不追求对美贸易顺差,若有人坚持要打贸易战,中方定必奉陪到底。崔天凯亦指,美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吃亏”的观点站不住脚。的确,在贸易层面上,美国确实面对对华贸易逆差,但美国企业在过去数十年至今,从中国发展中获得庞大的利益;反之,中国企业近年才“走出去”,科技公司想进军美国市场却不果。在经济发展和效率的层面而言,则难以说上是谁吃亏,毕竟美国所得的是发展机遇。

驻美大使崔天凯。(视觉中国)

再者,美国企图以遏止中国科技发展来保护本土技术和产品,忽视了国内人才、技术流失的问题,无助解决现时所面对的科技发展困境。以科技人才流失为例,美国的矽谷湾区拥有首屈一指的人才和科研技术,但近年不少企业因矽谷的劳工成本、房租价格高胀, 考虑撤出矽谷,酝酿一波“逃亡潮”。人才外流会分散相关的政策落实,难以集中发展产业,有碍科研发展,不利创新。另外,由于美国现行的体制灵活,不同州份的法规不一,故研发新科技的空间较大,但会导致其监管指标和尺度不一,难以就测试新科技的安全、风险制定划一标准,如美国早前发生全球首宗无人车撞死途人意外,意外发生的州份正正是路试监管比较宽松,有专家担心因监管不一而发生的意外会窒碍无人车发展。可见,比起中国的威胁,美国更需正视国内问题,若只一方面针对中国的“威胁”,而不正视国内问题,恐怕发动几多次贸易战、制裁,也无助美国走出创科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局。

延伸阅读:【Uber车祸.观点】无人车应监管从严 同步推动发展

对于中美贸易的议题,特朗普一改过往美方的处理方法。(资料图片)

况且,即使美国限制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在美贸易和发展,对中方而言,固然有经济损失,但中国的科技发展会否真的因此而裹足不前,成为一大疑问。然而,若中方言出必行、奉陪到底,美国的损失不只在于经济和民生,更会影响美国国内的政治局势,不利共和党在11月中期选举的选情。中国对美国开出的反制裁清单是农产品(鲜果、干果、坚果等)、威士忌、牛仔裤,而产品的主要产地都是亲共和党的州份,也是特朗普在 2016 年总统大选时的重要票仓。换言之,美国今次对中兴的制裁行动,有机会换来中国更多的反制裁清单,届时清单上的产品或会扩阔,进一步动摇共和党票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