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牙医同样欠缺 医疗政策不应独遗牙科
昨日,议员胡志伟在立法会上向政府提问有关香港牙医问题,但食物及卫生局的回复却并无新意,令人觉得政府并未重视牙医服务问题。俗语说“牙痛惨过大病”,政府不应对口腔健康问题掉以轻心,可考虑公私营合作的模式,扶植更多大型牙医医院,为公众提供合理而快捷的牙医服务。
牙医比医生更吃紧 市民求诊困难
本地牙医需求不低,政府回复认为在牙科护理上,预防胜于治疗,从基层医疗推广牙科保健比改善牙科服务更要紧。当然,基层医疗有关键作用,我们并不反对,但老人的口腔问题属于衰老的自然后果,难以预防。随着人口老化,此类对牙科服务的刚性需求只会日渐增加,只靠预防难以应对。
香港医生少,而牙医更少。虽然香港牙医以高质素闻名于世,港大牙医学院更长期居于全球首位,但香港的牙医数目一直吃紧。根据2015年统计,香港仅有2,173名牙医,即每千人中只有0.3名牙医,而且比例多年来未有增幅。事实上,在香港要看牙医比起轮候医生更难,即使看私家牙医,轮候时间亦往往动辄一周以至于一个月,而且价钱不菲,洗牙、补牙、拔牙一类服务至少数百,而若果要补牙或是进行杜牙根等大手术,更需数千。
负担不起私家牙医的市民,只能于公共医疗系统求诊,但公营牙科“门路”比起一般医院服务更少。卫生署辖下的11间政府牙科诊所主要服务公务员,即便有腾出部分时间,为市民提供免费牙科服务,但轮候时间以年计算,甚教人绝望。
欠牙科政策 政府应多介入
与一般医疗服务不同,牙科服务由私人市场主导。政府现时对牙科的关注有限,投放的资源亦不足,令很多基层市民,尤其是老人求诊无门,不能得到应有的治疗。这种问题已存在多年,继续依赖私人市场调节,牙科服务将难以得到改善,政府有必要主动介入,才可纾缓问题。
食物及卫生局回复指,现时已有关爱基金计划、资助非政府机构,及长者医疗券等方法,为长者提供牙科服务;然而,这几项政策都未有针对如何提升牙科服务供应,以及为普罗大众提供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
如果资源许可,政府应在公共医疗体系内增加更多牙科服务;即便资源有限,政府也应该考虑利用公私合作的模式,主动介入牙科市场,例如参考香港大学教学医院港怡医院的模式,提供土地与配套予私人医疗企业营运牙科医院,同时订明一套合理与透明的收费制度,减低市民使用牙科服务的负担。长远而言,政府应该将牙科并入整个医疗政策中,增加更多学额,培训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