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文青风格包装 实住床位㓥房 提防共居风气被扭曲
政府和社福团体推出的“社会房屋共享计划”,近月密锣紧鼓物色单位,有小量单位已经有基层租客入住。该计划原意是乘着香港和海外的共居潮流,善用闲置住宅,短期内提升㓥房居民住屋环境。其实,早在共居风气稍有苗头之际,本地就有声音提出,共居概念容易被商人利用作㓥房项目,再以高呎租赚钱,拉高同区房租。的确,近来落成的私人共居项目,以簇新装潢和型格布置吸引青年租客,骨子里只是高级㓥房和床位,香港的居住问题依然严峻。
乍看美仑美奂 㓥房本质不变
近一两年,本地陆续有位于红磡、深水埗、旺角、南区等处的私人楼宇完成改装,打着共居名号放租。有别于位处唐楼或工厂大厦、设备简陋的㓥房,这些共居单位装潢新净时尚,类近青年旅舍或大学宿舍,厨厕共用,并有清洁服务。部分管理者更会举办活动,鼓励租客互相认识,建立社交网络,营造共享空间,鼓励租客共享生活。
如此包装,显然针对想拓阔社交圈子,又希望选址市区的独居青年。近日网民热议其中一个在旺角的共居住宅项目,单人床位月租3,300元起,单人房月租4,500元起,双人空间每位月租5,000元起,租期一年,部分单位更获邻近的大学附属学院承租作宿舍。
表面看来,这个位于旺角的项目,租金尚算合理,但只要跟居住空间比较,就知道租客要承受高昂呎租。据报道,共居单位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呎,共有166个宿位,即人均活动空间只有78平方呎,单人房间更不足50平方呎。这个数字低于港人平均居住面积中位数161平方呎,只及公屋人均居住面积70平方呎下限。即使撇除厨厕饭厅,50平方呎的房间,安放书桌和衣柜后,还有多少位置留给睡床?难怪部分床位的设计犹如太空舱。
类似的例子不独在旺角。在南区,一个同样推销共居的豪宅,其中一座的单位被割成多个面积80至200呎不等的房间,另设共用空间,月租最平7,500元,最高索价20,000元,呎租达100元,价位直逼传统豪宅。
呎租堪比豪宅 承租仅没选择下之选择
媒体报道不少青年进驻此类共居单位。有人认为,这反映市场有如此需求,他们或许憧憬共居生活,是自主选择。这种想法完全抽离香港疯癫楼市的大环境。楼价、房租屡创新高,居住面积愈来愈小,住屋市场不受控制。在市区工作的青年人若要独立生活,减省通勤时间,减少楼房开支,租住共居单位似是“没选择之中的选择”。
共居的原意是鼓励成员互相关顾,共同分担高昂租金,并提升住屋质素。共居提倡群体参与、建立共识,共同订立居住守则。不过,文首提及的共居例子未能实践所有理念。大业主借用共居共享概念,添缀品味糖衣,惟单位规矩早定,租客共议空间有限,居住空间更少得可怜。虽说共享单位的质素比旧楼㓥房、棺材房略佳,但仍未能摆脱㓥房模式。更重要的是,租客仍要缴付不合理的租金。香港多一个㓥房,社会就退步多一分。
居住空间任由商人挪移 政府责无旁贷
政府身为保障市民生活的把关者,却鲜有关注商人兴建共居单位,更藉与慈善团体推出房屋共住,拖延改善居住环境的步伐。政府兴建青年宿舍和公营房屋进度远远落后,又不肯加强租务规管,增设物业增值税等长短期平抑楼价措施,任由居住成本飙升,脱离市民负担水平。政府又不肯订立最低居住面积,容让发展商兴建纳米楼,业主划出棺材房供应市场,借共用空间省回单位面积,容纳更多租客。可以说,政府是扭曲港人基本生活的帮凶。
共居概念不失可取之处,有大业主和共居概念设计者翻新市区单位出租,满足青年人独立居住、建立社群、方便读书上班的需要,也非坏事。然而,社会须防止共居沦为谋利项目。商人不应规划过小的房间面积,规限租客房内活动空间。厘订租金应该取之有道,避免加重租客住屋负担。当然,单靠商界自律甚为艰难,政府必须出手,阻止㓥房中产化、豪宅化,把共居原意变为牟利、消费文青概念的项目。政府应明确发放信息,由其牵头的共享房屋项目,只是过渡性质,并非永久措施,并努力增加公营房屋供应,打消商人借势发展㓥房的念头。
租住共居单位的人,可能在短期内享受便利和文青时尚风格,但相信不会沉醉于此,反而眼见将来只能徘徊于共居单位、㓥房、纳米楼沦为房奴,不仅对自身前景无望,更对香港灰心。当市民尚且未能安居,谈何乐业、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