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巴工运.观点】社会应团结起来 争取工人权益
近日九巴公布车长薪金优化方案,美其名底薪加三成,其实只是将原应属于车长的奖励金归还车长。因不满资方提出的奖金拼入薪资调整方案,由车长叶蔚琳在短短几日内组织并发起的“月薪车长大联盟”,在上周六晚(2月24日)八点发起工业行动,但反应寥寥。虽然叶蔚琳等一波多折地与九巴高层取得会面并获得正面回应,宣布暂停所有工业行动,但回顾是次工潮,期间并没有得到足够车长的支持,也不乏市民的冷嘲热讽。工权不只是九巴的问题,香港劳工被压榨的问题严重,需工人及市民团结起来,共同争取应有权益。
《香港01》曾报道,九巴的“优化”薪金发放制度实为“数字游戏”,所谓加薪,只是将现时按表现发放的奖金如安全奖归入底薪,其实与调整前并无不同。消息传开后,不少车长担忧公司会否缩减超时工时,令薪金得不偿失,反映补水已成工资主要部分,底薪仍然不足糊口。政府统计处2017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指,本港职业司机工资中位数为16,707元,九巴这变相方案只是令起薪点“看上去”较为逼近中位数。
“默默工作、人人为己”成主流道德
固然,参与工运与否是自由选择,没有参与工运的九巴司机或有不同意见、或为保生计,实在无可厚非。敢于走出来与不公义抗争的司机,虽为少数,市民应予以理解。然而事件发酵至今,可以看到市民中不乏冷嘲热讽者,论调包括“我支持罢工,但是不要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希望司机放弃自私,用其他方法争取加薪”、“辞工吖笨”。
九巴司机中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比如九巴状元车长大肆抨击大埔车祸后发起工运,是发“死人财”;有不参与工运行动的车长表示,只是想默默按照公司章程做事,不想将事情“搞大”。
工运是工人的抗争手段之一,是在其他合理途径无法满足劳工诉求的情况下采取的工业行动。“月薪车长大联盟”选择在星期六晚上八点工运,顾及乘客利益,尽量减轻市民出行受阻。香港既承认及保障工运的权利,社会应有包容之度,而不是以“影响日常”为由,阻止他人表达权利。另外,大埔车祸与车长争取权益是两码事。车祸原因、赔付责任自有司法程序处理,而巴士司机争取加薪酬、减工时已是恒久之举,惟政府、雇主在相关问题上迟迟难有进展,改变举步维艰。
大埔车祸只是一个因由,将不为公众留意的巴士制度问题摆上台面,但多年来巴士司机的苦况是日积月累。事故背后的制度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只会令发生车祸的风险有增无减。而在劳资问题上,政府固然有引导及保障责任,但更大的问题是由资方造成。民众应该将矛头对准始作俑者,而不是指摘被不公义所困的劳工。
普罗市民和基层劳工 都面临恶劣的劳资关系
观乎政府统计处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数据,撇除外佣的就业人士每月收入中位数为17,200元。香港过半打工仔所面对的处境,和巴士司机相差无几,甚至更差。
压榨劳工问题严重 需团结抵抗资方
这次九巴司机工潮,车长叶蔚琳几乎成了这次工运的唯一代名词,因她没有要求任何工会介入,以工运素人身份发起工运争取权益。聚光灯落在她身上,反映的问题也是动员力量不足。从九巴上星期发布方案,到工人发起工运,到与九巴代表谈判,短短数日经历翻手之变,叶蔚琳认为有所成果,但也表示她想歇息。
香港过往并不是没有具规模及成功的工潮案例,2007年紥铁工人36日工潮、2013年码头工人40日罢工,到最近的海丽外判清洁工人争取权益,对比这几个不同时期的工潮运动,其成功因素,都离不开工会或团体的组织,以及市民和公众的支持,甚至在传统工会资源偏弱的情况下,能获得社会支持和广泛捐款,令工人不至于因为罢工而弹尽粮绝,民间支援成为工潮的强大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