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本港旅游业恢复增长 只能依赖内地客?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刚公布的7月份访港旅客人数回复增长,但增长动力仍是来自内地旅客,非内地客人数反而出现轻微下跌,显示本港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成效未彰。然而,若单看个别市场的数据,如印尼、菲律宾等客源增长其实不俗,相信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虽然旅游只直接占本地生产总值不足百分之五,但很多其他行业,包括零售业、餐饮业、酒店业等也与其息息相关,涉及数以十万计的就业机会。与其续靠内地客“单天保至尊”,政府和旅发局应该加强开发亚洲市场,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

教育局公布,下月1日成立旅游业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在行内推动资历架构。(资料图片)

香港旅业竞争力排名高 实则外强中干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双年刊《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7年版,香港的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位列11名,在亚洲地区仅次日本排第2名;在旅游优先选择的经济体排名中,香港亦位列第9名,在亚洲地区仅次新加坡排第2名。

但在所谓的旅游竞争力高排名的背后,香港旅游业近年无法摆脱过度倚赖内地旅客的局面。单是近两年,内地旅客已占整体旅客人数七成多,例如今年首七个月,3,298万的访港旅客之中,2,497万是内地客。

内地旅客成为主要的客源,固然可为香港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但客源过于依靠单一市场,既令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日趋单一,当满街都是为满足内地客的金舖、药房,徒令香港旅业对其他地区的旅客的吸引力下降;更重要是当香港将所有鸡蛋都放进同一个篮子,若如过去几年内地经济出现波动,又或内地客消费模式改变,将不利香港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香港旅游发展局)

亚洲市场仍有可为 新兴市场要重视

因此,本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客路要更多元化的问题,这里说的不是要驱逐内地客,从而压低内地客占本港客量的比例,而是要加强吸引来自其他地区的客源。而从最新的旅客数据来看,其实亚洲市场之内,仍有不少新机遇可为,只是香港能否更好把握。

例如今年首7个月,访港的日本旅客量接近6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5.3%。据业界人士指,访港日本客大增,主要是港日之间开办了更多的廉航航线,情况就如本港赴日旅游人数大增一样。但要思考的是,如果要藉发展廉航吸引更多外地旅客,以目前香港机场的升降能力,以至机场三跑在2023年落成时,到底能否容纳更多的国际航班,特别是发展日益蓬勃的廉航航班?

另一方面,部份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访港客量,增长亦相当突出,例如印尼访港客量,在今年首7个月增长了5.5%;至于菲律宾访港客量同期更增长15.1%。这些新兴经济体,过去并非香港的旅业拓展重点,但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新兴经济体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时,当地民众生活趋向小康、中产阶层兴起,对外游的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去年印尼人均生产总值3,604美元、菲律宾则为2,924美元,都是处于或非常接近这个阶段,香港应该思考如何开拓这些过去未受重视的新兴市场。

此外,对不少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而言,香港的吸引力也不容忽视,如万事达卡与新月评公布的“2017年全球穆斯林旅行指数”报告,香港成绩为53.2,在非伊斯兰教国家里仅次于新加坡、泰国、英国和南非,亦是亚洲范围内最吸引穆斯林旅客的第二大国家或地区。而事实上,除上述的印尼外,同样拥有众多穆斯林人口的马来西亚,在今年首7个月的访港客量表现亦不俗,这项数据与万事达卡与新月评公布的报告结论颇为脗合。

曾经的囍帖街,现为“囍汇”屋苑及“利东街”商场,中间为24小时开放步行街。(李泽彤摄)

欠缺新景点新卖点 旅业何以多元化?

然而,要吸引这些新客源来港,香港旅游业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为香港旅游业界对新景点的开发工作停滞不前,多年来已未见新的大型景点。在2015年8月,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发布的《香港旅游业》研究简报指出:“自香港迪士尼乐园在2005年开幕后,香港在推出受旅客欢迎的新景点上无以为继”。

相比之下,作为本港主要竞争对手的新加坡,一直都有积极投资建设大型旅游基建项目;而同区另外两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南韩、日本,则靠影视作品优势将拍摄场地开辟为新兴景点。在欠缺新景点的支持下,香港自然就很难争取新旅客到访或吸引旧旅客重来。

同时,香港政府与旅游业界亦未重视推销地道的本土文化,惟不少外地旅客其实都对香港本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有强烈兴趣,再加上百多年华洋杂处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建筑古迹,这种深沉的文化积累按理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旅客来港游览、消费。此反映香港旅游业要开拓新客源,从来都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只是习惯了萧规曹随的政府官僚,以及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商界为与不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