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观察】中俄关系存暗涌 敌人的敌人不一定是朋友
中国和俄国斯近年大多同气连枝,它们不但在联合国的投票取态相近,而且在国家主权、人权、北韩发展核武等议题上立场大同小异。它们的“结盟”,往往是美国的心腹大患。然而,中俄关系实非铁板一块。俄国多年来一直寄望巩固其在欧亚和远东地区的利益,但中国近年的高速发展,为它带来不少威胁,俄国不会完全对中国不存疑忌之心。只是按目前国际局势而言,中俄关系应该不会出现急速恶化的局面。
在习近平成为中国领导人前,中俄双方已逐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继1994和1996年后,时任中共领导人江泽民在2001年与普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日后建立能源伙伴关系奠定重要的基础。继任的胡锦涛在2012年就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签订多份协议,强调在相互利益、互信和平等的基础下促进双方贸易关系。
习近平年代中俄关系有何利好因素?
无论如何,习近平继位后,矢志进一步加强中俄的合作关系。2014年,他与普京签订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取代胡锦涛时代所签订的旧协议。无独有偶的是,在签订新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前,西方因极不满俄国把克里米亚归入其领土范围而对其实施制裁,俄国更有与中国以至亚洲建立更深入政、经等方面的合作以保障自身的利益。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例子,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达成40年的能源供求协议,当中包括建立长达3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和俄罗斯中央银行在同年达成以1500亿人民币兑换8150亿卢布的协议。
更重要的是,中俄两国近年的政经意识形态重新走向接近,这对两国建立紧密的双边关系有莫大的帮助。在政治层面,中俄均倾向推崇强势有为政府作主导的管治模式,相信西方民主自身有明显的缺陷,与此同时他们认为西方民主国家在人权议题上存有双重标准,不宜仿傚。在经贸层面,中俄均认为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理论是西方冲击它们国家主权和稳定的诡计,但它们亦有需要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所以它们会采取局部开放但常存疑心的态度去处理国际贸易的议题。为了减低对西方经贸框架的倚赖,中俄分别制订“一带一路”战略框架和建立欧亚经济联盟以作抗衡,它们近来还寄望透过上海合作组织去协调两者的运作。
还有,中俄不时针对美国在东亚地区部署各种导弹系统进行联合军演。另外,中国默许俄国在克里米亚拥有实然主权,俄国则以与中国联合在南海军演以表达对其的感激和支持。就北韩发展核武一事上,中俄发表联合声明,既直接表明两国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亦间接批评美国总统特朗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合作建基于对付共同敌人 中俄潜在冲突不容忽视
可是,以上促进中俄关系的利好因素,均建基于它们目前面对共同的敌人和威胁,但倘若日后那些威胁的危急程度有所减退,两国是否仍有如此大的动机去维持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实存疑窦。况且,中俄在远东和欧亚地域上的地缘政治利益并非无时无刻也相近,倘若处理不当,随时会为日后双方出现冲突埋下伏线。
首先,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框架定必触及俄国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势力范围之内,俄国并不会轻易把那些地盘拱手相让。尤被西方国家制裁后,欧亚地区和远东地区对俄国来说可谓至关重要。但“一带一路”战略框架落实后,俄国很可能需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重新厘订合作协议。由来竞争对手的出现,俄国的既得利益很可能会受到削弱。
而且,俄国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并非单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是有突显自身乃贯穿欧亚的强国的意味。中国否认其制订的“一带一路”战略框架有政治目的,但若然“一带一路”取得成功,中国在欧亚地区的政经地位定必超越俄国,这正正是俄国忌惮中国的主因。
此外,中俄过往并非没有出现过任何冲突,这证明了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即使不提十九世纪俄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毛泽东在斯大林离世后拒绝继续进行苏维埃化的改革,因而激怒了苏联政权。而踏入廿一世纪,正当中俄加强双方合作之际,俄方不时有负责边境管制的人员指控中国经常涌入非法移民。还有,俄方一直怀疑中国在其领土建立孔子学院以作渗透之用。2010年,位于俄国东部雅库茨克市的孔子学院便因而被迫关闭。2015年,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教育大学的孔子学院亦遭指控为违规经营。
虽然俄国基于目前的实际考量而不欲高调处理与中国的种种潜在冲突,但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地令日后中俄关系发展存有隐忧。以中国领导人的智慧,不会完全看不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但要顺利解决它们亦非一朝一夕的事。目前而言,俄国甘愿与中国同坐一条船,无非是国际局势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