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悬崖将至 小学杀校不能重演 落实小班教学才是出路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2018年小一自行分配学位阶段于最近展开,不少北区家长慨叹一位难求。近年双非学生涌港,部分边境地区小学更需要扩建、加班。相对于早年的杀校大潮,近年小学的发展相对稳定,学校并没有太大收生压力。只是好景不常,由于梁振英上任后实施双非截龙,在2019/20学年开始,小一学生人数将大跌逾万。观乎教育局过去应对收生人数不足的做法,就是杀校、缩班。惟这做法将引起极大震荡,对学生、教师均无好处。事实上,教育界、家长一直都呼吁政府尽快落实小班教学,随着小学学生人数下降,政府可借此改善师生比例,化危为机。

杀校缩班遗祸深远 勿以市场经济看待教育

固然,政府在应对小一人口下跌并非无所作为。为应对双非大潮,政府开设了数家“短命学校”,随着人口转趋稳定,这些学校便会结束经营。然而,这数间学校的小一收生人数加起来也不过数百,根本难以应付逾万人的人口下跌。

社会上有部分人认为,倘若一所学校的收生人数下降至某个地步后,它继续营运下去便会失去规模效益。此外,市场经济主义者相信,“杀校”是汰弱留强,长远有助提升整体教育质素。然而,我们绝不能单循市场经济看待教育,相信不少市民犹记得当年小学收生不足,以致教师需要外出收生、宣传,以至因杀校而失业的景况。这除了让教师人心惶惶,也难以保障学校的教育质素。更甚的是,为了行政管理方便而牺牲学生的学习效果,无疑漠视了学生的权益。

杀校前一年,爱华才刚完成翻新,事隔10年,篮球架已经破烂,场地亦已褪色。

班师比例落后中台澳 教师难堪工作重负

也许有人认为,小班教学只是为保住教师饭碗,又认为本地教师的待遇本已不错,没有必要再为他们减省工作。实际上,较诸于中、澳、台等地,香港教师的课节是四地当中最高。观乎立法会教育界功能组别议员2013年提供的数字,香港小学教师的平均每周课节为26节,高于台湾的20节、澳门的18-20节以及中国大陆的14-20节。课节已如此之多,再加上繁重的行政工作,香港教师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在这情况下,香港教师根本没足够时间备课,更遑论进修、接收新的教学理念。

另一方面,香港的班师比例亦为四地中最低,根据同一份报告,香港小学在2013年的班师比为1.5,即平均每班有1.5个老师,台湾的小学师生比为1.55,澳门、中国内地则分别为2.0、1.8-2.5。由此看来,就算改善班师比例,也不过是追近邻近地区的教育水平而已,而非特别优惠本地教师。

新界不少村校被杀校后,校舍丢空多年,校园杂草丛生,设施亦已老化。(黄宝莹摄)

不改善本地师生比例 教育改革窒碍难行

更何况,实践小班教学的最大受惠者并非教师。随着小班教学落实,教师既可减少课室秩序管理所花的时间,亦可更有效处理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须知,近年政府推行融合教学,教师需要处理特殊学习需要学生,然而,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根本分身不暇,所谓的融合教学不但难以落实,甚至问题丛生。若然落实小班教学,情况相信可获改善。

此外,现代教学强调师生互动、乃至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亦需要加设活动环节,引起学习动机。只是师生比例欠佳,教育系学生毕业后,根本难以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小班教学可使老师引入师生互动较强的教学环节,令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故此,特别著力在小学实践小班教学,其实是实践正确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而学生在年幼时打好学习根基,对他们往后继续学习将有莫大的裨益。

杀校潮来到,许多老师只能离职。(钟伟德摄)

改善班级规划 实施小班教学

从现实的角度观之,现时香港仍以大班教学,亦致教育质素大受影响。其实,港府早在2009学年便曾尝试分阶段实施小班教学,定出推行此政策的学校以每班25名学生为标准班额,以及每班学生人数上限为27人的准则。但碍于规划不善,有部分学校被迫回复每班接收30名以上的学生,小班教学政策可谓名存实亡。无论如何,在可见的2019年,小一学生总数将大跌一万人,政府理应把握这个机遇落实小班教学,而非再次以“杀校”蹂躏教育界。

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如他们在求学期间得不到优质的教育,那便难以培育出他们的创意和解难能力,到最后社会的生产力便会被拖低。那些市场经济主义者,是否应该反思他们在教育上的主张,是否真的可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