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经济乘数效应”挂帅 林郑的理财新哲学?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三(8月24日),行政会议成员、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在网志撰文,探讨新一届政府的理财哲学。网志内容主要围绕财政盈余与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他又主张政府在运用公帑时,应优先考虑“对经济有较大乘数效益”、“有助提升生产力”的项目。事实上,这套把社会整体发展当局会计收支数字的“会计理财”思维,与过往政府的因循作风相差无几,就是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未有顾及社会广泛、长远的利益。假如这是新一届政府的“理财新哲学”,就实在教人失望。

新成立的金融领导委员会成员,包括金管局前总裁、行政会议成员任志刚。﹙资料图片﹚
任志刚深得林郑信任,他亦力撑林郑的“理财新哲学”。(资料图片/钟伟德摄)

以经济效益看待公共财政 混淆价格与价值

任志刚的说法,似乎把价格和价值两个概念混淆。一般而言,政府分配资源时,经常要面对三个考虑准则:一是以整体的经济效益作优先考虑;二是按公正性去分配资源;三是按个体的需要缓急程度去决定分配资源的优先次序。在这三种准则往往会有矛盾,从中取一个平衡往往是一种艺术,而非会计计算的结果。

如果以整体经济效益作分配资源的优先准则,则既有可能牺牲分配资源过程中的公正性,亦有可能忽略了个体的真正需要。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香港正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愈来愈多长者需要安老服务,当长者已经退休、不能再为生产总值的增长作出多少贡献,如果要以“对经济有较大乘数效益”、“有助提升生产力”作为政府厘定资源分配优次的原则,那么香港政府的安老政策应何去何从?还是在香港上演现代版的“楢山节考”,要“不事生产”的长者自生自灭?

事实上,香港过往经济起飞,但当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享受经济起飞的大部分成果。虽则说每个人也需为自己的事业、人生负上一定程度的责任,但社会上往往有些人不值得遭遇如此不幸的处境,著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把这个现象称为“残酷的运气”,受害者实需政府有形之手介入去终结他们的贫穷厄运。如果从“对经济有较大乘数效益”的角度看,帮助这些社会低下层未必对“提升生产力”有多少作用。但是,当一个政府连帮扶弱势也要从衡工量值的角度看待,是否意味低下阶层,特别是出生于清贫家庭的儿童,只能自叹倒霉?

梁国雄向林郑月娥递信,要求落实全民退保。(吴炜豪摄)

安老扶贫“乘数效应”有限 政府弃若敝屣?

因此必须要问的是,如果任志刚真的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应该优先考虑对经济增长有较大乘数效应和有助提升生产力的项目”,这种“会计理财”的思维,那即使现时政府坐拥九千多亿财政储备,会否继续因未符成本效益的缘故,而要严控扶贫、安老等项目的增长?假如有真正需要的市民,被政府以“经济乘数效益”不足而遭到忽略。在可见将来,因财富悬殊而起的社会动荡,恐怕会日趋加剧。

再说,就算不从分配原则的角度看,这种“会计理财”的思维亦显得离地。须知道,部分表面上看似“无利可图”的产业和政策,实际上却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诚然,本地体育界、文化界的经济贡献或许不如金融、地产、旅游等行业,但政府却绝不能忽视其社会作用,举例说,去届奥运期间,李慧诗出战场地赛,港人与之忧戚与共,即显运动凝聚人心之效,至于增设地区的运动场,亦能鼓励港人多做运动、调剂身心,这实非单从“生产力”的标准可以衡量。

就像一直被政府轻视的文化领域,其占香港的生产总值固然不高。然而,从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的角度来看,这种未必有多少“经济乘数效益”的投入,却非全无意义。若然政府只见“生产力”、“乘数”,忽略其社会价值,香港对“文化沙漠”这个污名,也“当之无愧”了。

林郑月娥由竞选时就提出“理财新哲学”,任志刚亦为林郑铺路护航,到底林郑政府花钱、储钱模式是否将翻天覆地改变?(资料图片)

林郑的理财新哲学 应弃“会计理财”思维

犹记得特首林郑月娥在竞选期间,曾扬言新一届政府会以“新哲学”理财,就是利用庞大的财政储备促进经济增长,一洗过去政府保守作风,任志刚也曾撰写《香港公共财政管理》呼应林郑的说法,表示政府应善用财政储备。

乍听此说,市民自然期望政府能够革除过去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的“会计理财”思维,期望政府增加支出之余,也能够针对社会问题,落实惠民政策。但是任志刚的言论,却令不少港人担心所谓的新思维只是老调重弹。到底是公众误解了任志刚,又或他对有关说法尚有另一种解释?还看他会否再在其网志又或其他公众场合作出澄清。但最关键的是,政府必须展示出改革“会计理财”思维的决心,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而非将公共财政单纯地当作收支流水帐,不然,市民又怎能相信新一届能够应花则花、急民所急,带领香港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