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陈局长如何改革
上星期四(12月5日)陈美宝升任运输及物流局局长,今星期一(12月9日)运输及物流局、运输署即向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提交文件,建议规定所有的士必须在车厢内安装摄录设备和相关装置,以及规定所有的士司机必须提供电子支付方式 ,为乘客提供更多支付车费的选项。如果这是行政长官李家超所说的主动性、善于作为,相信市民乐见其成。
的士加装“车cam”普遍获业界支持,原局长林世雄本已打算在今年底咨询立法会。毕竟即使现时非强制,估计至少8千部的士已安装车厢摄录机。比起各施各法,由政府统一规范“车cam”的安装及使用,并且要符合私隐保障的原则,对司机和乘客都有好处。环顾加拿大温哥华及多伦多、美国三藩市、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地方,早已强制规定的士须安装及使用车厢摄录机,香港现在只是追上时代步伐。
至于电子支付,香港更是落后的惊人。例如韩国首尔早在十多年前所有的士已设有电子支付系统,悉尼的士同样在十多年前已绝大部份接受非现金付款,并且开发应用程式以与网约车服务竞争。来到现在,香港政府终于建议于2025年年底前在的士全面引入电子支付,2026年内完成安装摄录系统,我们也不知道应该肯定局长陈美宝(和前局长林世雄)的工作,抑或质疑何以来得太迟。
昨日之日不可追,但何以车厢争议持续多年,以及电子支付迟迟没有全面普及,却是官员必须研究的问题。须知道的士牌照属永久性质,当局无法再就服务条件及标准施加发牌条款,换句话说香港的士服务发展成怎样,乃按市场机制而定。不论是追不上时代步伐,抑或是司机埋怨收入微薄,反映的皆是市场的结构问题,诸如牌照由车行拥有,的士司机承受租金压力,每日动辄五六百元。加上的士基本上垄断了点对点公共交通,对现存业界的保护反倒阻碍了他们良性竞争,迎合市场需求。
在扭曲的市场结构下,的士步向夕阳行业,全港的士平均每日载客人次由2013年的100万跌至现在70万,司机多数年届五六旬,吸引不到年轻人入行。相反,即使Uber在香港并未合法,但不少人宁愿冒险非法载客,每日载客人数很可能数以万计。这是典型的政府不变、结构不变,但时代和科技的力量倒迫市场变化。李家超提拔新局长因为她们有改革意识,陈美宝履新即矢言“会本着改革求变的精神”,一方面积极推动的士行业的革新,另一方面就网约车平台引入新的规管制度,叫人期待败儿的慈母是否终于觉醒。
加装摄录机和电子支付系统充其量是追上时代步伐,引入车队制度甚或是专营的士,也称不上改革。不论是消费者委员会2017年发表报告建议开放市场,让网约车为市场注入可控的动力,抑或是2019年竞争事务委员会直言“变革始终是必要的”,提出让各类出租车服务合法竞争,以至是2021年港大经管学院建议政府将部分特别牌照售予叫车公司,并将收入或税收转移给现有的士牌照持有人以减低阻力,莫不促请政府开放市场,触及点对点交通的根本结构。李家超政府既然“以鲜明的改革理念、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一件事一件事地抓”,陈美宝局长自然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