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人颠覆案|再思“杀君马”的教训
47人被控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中,区诺轩作为“首要分子”之一,候审期间曾在狱中写信,形容初选不是公民抗命,而是一场苦难。他引用古谚“杀君马者道旁儿”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出“道旁儿叫得激一激,却是台面人物找数”,而最残酷的可能是一两年后“人家连何谓‘民主派’也不太关心了”。区诺轩在案中选择担任控方证人,这段剖白不仅反映了他的矛盾心境,也折射出香港泛民主派人士曾经面对的政治困境。
自2021年初展开拘捕以来,47人案耗时近四年,至本周二(11月19日)宣判,45名入罪被告的刑期尘埃落定。裁决背后是香港在2019年经历的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社会骚乱,数十名“泛民主派”人士参与了“35+”计划,企图通过控制立法会来瘫痪政府,并藉无差别否决财政预算迫使特首下台,最终却承受长期监禁的恶果。这个计划源于一个不切实际的政治狂想,却成功裹挟了大量主流政治人物,并被视作高明的政治斗争策略。然而,他们不仅未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在行动过程中出现分裂,并遭受法律上的重创。
“揽炒”曾是2019年反修例骚乱中喧嚣震天的政治术语,指以激进违法手段造成社会动荡,拖垮政府。在鼓吹者的构想中,“揽炒”并非结果,而是以香港的经济价值作为威胁,运用所谓的“边缘策略”迫使特区及中央政府屈服。“揽炒论”与当年的街头暴力行为密切相关,暴力抗争愈演愈烈,“揽炒论”的声浪也愈加高涨。“杀君马者道旁儿”恰好可以解释这种乱象。
泛民阵营曾经的两大政党——公民党与民主党有许多核心人物成为47人案的被告。这两个政党曾以专业理性参政著称,但在反修例风波中却失去了自己的论述,未能及时阻止年轻人以身试法,反而成为“勇武抗争”的盲从者,最终在“揽炒”的幻想中迷失方向。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一位民主党元老曾在报章专栏中提到蔡元培在五四运动营救示威学生后写下的“杀君马者道旁儿”,告诫道:“跑快跑野了的马……不知何时才会醒来。”
从骚乱到47人初选案,泛民主派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区诺轩引用这句古谚来形容47人案,表达了他对成为“马”的不甘。同案的三名前公民党成员在向警方录口供时也表示,公民党参与初选纯粹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气氛和民间强烈诉求,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公民党最终走上了解散的道路,而民主党虽然仍在挣扎求存,但其政治影响力已大幅减弱。
每位政治参与者都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47人案的审判中,许多被告在法庭上表达悔意,法官也接受部分被告以“对法律无知”作为减刑理由。裁决强调了法律的威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除了改变“对法律无知”,这一案件还应促使人们反思政治参与的意义。反修例骚乱迫使中央强力出手改变香港政治生态,47人案成为“由乱入治”的标志,香港社会也为此交付了昂贵的学费。治乱之后谋兴,港人治港的框架发生了变化,但从政者的使命一以贯之,只有坚守改善经济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的“初心”,才能不负大众的期待。说到底,政治是公共之事,为反而反的人固然作茧自缚,尸位素餐何尝不是背离了从政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