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清理海洋垃圾 不能只靠义工“挨义气”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海洋垃圾充斥香港水域,困扰社会。近月不少人自发清理海滩和近岸的弃置渔网和塑胶废物,更有居港的外籍人士,甚至外国旅客专程来港帮忙,这既体现保育无疆界,同时道出香港的海洋污染问题,严重得连外地人也关注,港府实应感到羞愧,需要设法加紧清理,还香港人一个干净的海洋,留存珍贵的海洋资源给后代。

清理好的鬼网被送到码头,由食环保署搬走。(余睿菁摄)

香港海洋“污名”远播 港府应羞愧

据《香港01》报道,有一班爱好水上活动的港人以及居港外籍人士,成立了一个名为“Ghost net buster捉鬼杀手”的组织,自发清理弃置于海底的鱼网,这些俗称“鬼网”的海洋垃圾,不但破坏海洋生态,更对潜水人士构成危险。

除了鬼网之外,现时香港的海洋垃圾,还包括包装纸、樽罐、发泡胶等等,也有小部份为医疗用品及烟头。环保署在2015年发表《香港海上垃圾的源头及去向调查》报告,来自本地的垃圾占海上垃圾的95%,来自内地及其他地方的则占约5%。

延伸阅读:【水中幽灵】紧缠潜水员 困海洋生物 义工西贡浮潜“捉鬼”

近年社会对处理海洋垃圾的关注上升,尤其在2012年货船被台风吹翻,泄漏大量塑胶粒之后,激发不少港人曾自发到海摊执胶粒。此外,近年也不时有报道指,一些居港外籍人士甚至外国人特意来港,协助清理海洋垃圾。

虽然爱护海洋无分国界,但连外地人也留意到香港的海洋污染问题,正好证明香港“污名”远播,港人除了应答谢他们的义举,政府更应感到差愧。更重要的是,无论个人做多少,也是杯水车薪,面对无数的海洋垃圾,政府需要加强统筹各个政府部门,并协调民间力量,加紧处理和阻止海洋垃圾累积。

日本人川岛孝一和谷口保与义工合共30人到西贡和南丫岛的沙滩浮潜执垃圾,一天已收集到45袋共重500公斤的海洋垃圾。(The First Penguins fb图片)

官民主动合作 资助团体清理

政府近五年每年收集约1.5万公吨海上垃圾,主要靠不同部门定期清理,由每天一次到每月两次不等。政府又称以宣传教育、减少垃圾落入海洋、及清理海洋垃圾来解决问题。然而,垃圾仍如恒河沙数,证明成效未彰。

就此,其实外国有不少清理海洋垃圾的案例,藉得香港参考借镜。很多国家比香港有更长的海岸线,它们对海洋垃圾问题更头痛,近年想出各种方法处理。例如美国就以政府资助、发挥民间智慧的方式,应对海洋垃圾问题,美国的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提供清除海洋垃圾的资助予一些民间机构,去年拨出的项目包括清除废弃渔船、失修木桩、渔网等。例如在2012年,该计划拨款给The Alliance for the Great Lakes处理底特律市Belle Isle海岸约200公吨的垃圾。

延伸阅读:【守护东龙岛】百人海滩执垃圾 召集人:政府三部门称非管辖范围

香港海洋垃圾问题严重,即使有环保署、海事署和民间团体自发清理,仍数之不尽。(资料图片)

鼓励渔民出海收集垃圾 维持渔具质素减少弃置

此外,由于清理海洋垃圾需要不少具备如航海、渔业、潜水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以及相关的专业器材,政府亦可主动协调这些人力与物资资源。例如英国和爱尔兰政府有“Fishing for Litter”计划,渔民出海时收集垃圾,返回岸上后再回收分类。相信香港亦有条件推行类似计划,例如可以在休渔期间进行,并由政府资助参与的渔民。或许有渔民团体会担心,在休渔期出海会被误会作业犯法,港府就更应该协调渔民团体和内地政府,识别收集海洋垃圾和非法捕鱼。

延伸阅读:【跳出课室】港大生助小学师生研“水母机械人” 清理海洋垃圾

天虹小学学生研发的“水母机械人”,利用鱼缸泵的动力,在水中制造旋涡吸入垃圾。师生曾将作品放于西贡海域试验,但发现海浪的动力太大,作品可再改进。(廖洁然摄)

除了清理垃圾,更治本的是从源头上减少海洋垃圾。澳大利亚政府同样拨款非牟利团体清理和监察海上废物,除了联系不同部门汇报和打捞鬼网,当局又与美国及印尼政府合作,向渔民了解如何维持渔船机械质素,又帮助渔民修理设备,减少海上放弃渔网的机会,减少制造海洋垃圾。

海洋垃圾是每个沿海城市都面对难题,香港亦身受其害。虽然源头杜绝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改变作业模式和消费习惯需要时间,而且眼下的香港海洋垃圾数量惊人,社会不能不处理。政府手握研究结果、资源、更有义士襄助,还香港人清洁、蔚蓝的海洋,岂有怠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