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没有令邓小平失望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每日数以十万计人北上南下的罗湖火车站,擡头可见“深圳”两个大字。正式名称为“深圳站”的车站于1991年重建后启用,由邓小平亲题“深圳”两字。据说只写“深圳”二字,用意在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必须勇敢地闯,不能“靠站”、“停站”。

星期四(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的120周年。诚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座谈会上所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领导中共果断开展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

而由邓小平亲笔题字的深圳,无疑是改革开放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之中,邓小平选择以深圳作为南巡的实际第一站。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抵达深圳后即提出要展开参观,直言“坐不住,想到外边去看看”。“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如此给深圳定调。

小平同志说,亚洲“四小龙”发展很快,你们发展也很快。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停了一会,他补充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深圳特区报》1992年3月26日〈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汇报深圳下一步打算调整产业结构,把深圳特区建成第二关税区,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的三个郊区等。邓小平听了后说,“我都赞成,大胆地干”。对于这个由他亲自确定的第一个经济特区,邓小平从来不担心竞争、挑战,总是支持深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1992年南巡,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为第一站。(资料图片)

邓小平南巡三年之后,深圳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由原本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转向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加上政府大刀阔斧推动自身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圳才有今天的国际级创科地位,云集华为、比迪亚、大疆等企业。以至于香港人每逢周末皆北上,赞叹他们的景点新、服务好,消费吸引。

就连2600公里外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正参考着深圳的成功,规划柔佛州的跨境经济特区。星马政府今年1月已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有望在年底前敲定正式协议,共同合作建设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

目前每天超过30万人穿梭新加坡和柔佛,平日马来西亚人南下工作,周末新加坡人北上消费、休闲。未来在柔佛南部的经济特区面积将有两个深圳之大,计划实行免护照的二维码通关,建设高速铁路和大型公共交通网络,还会透过特殊税务安排,促进两国人民的跨境业务。

北上消费不对新加坡构成威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经济生产中仍有多达四分一比重为工业,包括金融科技、电子工业、石化工业、生物医学等高科技产业。借着与柔佛的合作,这颗小红点反而可以得到更多土地发展半导体等产业,并且降低生产成本。正如李显龙一样,黄循财不会做亏本生意。“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保持竞争力,并推动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力投资研发以及新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他日前第一次以新加坡总理身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如此说。

强邻在侧,不一定是威胁。自身竞争力足够,那可以是机遇。深圳能够拥有今天之成就,正好证明了其改革开放的成果,相信邓小平现在若能看见也不会失望。香港不会因为没有邓小平题字而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否大胆改革、追赶发展却是另一回事。不论是深圳抑或新加坡,还是向来放眼的纽约和伦敦,香港都不是必然被比下去。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锐意改革,化威胁为机遇,以竞争为动力,实现属于香港的“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