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辽宁号航母访港 开放日应该更开放
航空母舰辽宁号快将访港,于本周六、日(8,9日)开放予公众参观。是次活动意义殊深,它是中国第一艘航母,亦是其首次对外开放,又时值香港回归廿周年。可是开放日限制多多,既禁采访又禁拍照,令一件本来是与民同乐的盛事惹来争议,当局应该重新考量,以更加自信、开放的态度,举办辽宁号开放日。
门票仅得2千张 向隅者众怎么办?
辽宁号访港并举办开放日的消息传出后,公众对此反应热烈,惟门票却仅二千张,部分通宵苦候的市民固然得偿所愿,但更多人只有望门兴叹的份儿。而且,是次开放日对于公众拍摄及传媒采访的安排空前严格。据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新闻发言办公室发布有关是次活动的公告,公众被禁止携带摄影、摄像器材登舰,舰上亦不得拍摄,另亦表明不对传媒开放,这种做法是否真的理想?
辽宁号虽然是由前苏联在80年代建造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成,但在改装过程之中,中国军方为其装配了不少先进的设备,例如舰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在内地以至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军事科技,或因如此,解放军会担心开放日若办得太过“开放”,供市民任意拍照、传媒任意采访,可能会在有意无意间,泄露了一些军事机密。
军方的顾虑并非无理,但是当局亦应思考的是,到底今次辽宁号访港并举行开放日,目的是甚么?是次活动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与七百多万香港市民共享其乐,亦令港人对国家的军事发展有更多的认识。但是,因人手、场地及时间所限,将门票数目定为二千张,意味实际上,只有极少数港人能参与其中。
安排传媒登舰采访 令活动成全港盛事
在这个客观限制下,未能登船的港人,只能透过传媒得知辽宁号开放日的盛况。虽然当局表示会拍摄官方片段,供香港传媒使用,但如果能够开放让本港传媒参观,就更加能够显示出对香港社会的重视,并彰显一国两制之下,当局对香港的新闻自由的尊重。
事实上,2011年11月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乔治华盛顿号来港停泊5日,美方亦安排了香港传媒登舰采访,由舰上6位华裔美军接受访问,公众也得以透过传媒报导,认识航母及武器装备如大黄蜂战机等。如果解放军当局能安排香港传媒登上辽宁舰采访,相信将有助今次活动更加广受香港社会关注,令辽宁舰母舰访港更加热闹。
另一方面,辽宁号禁止市民拍照的安排,亦值得商榷,这项要求能否有效执行存有疑问,因现今智能电话皆具摄影功能,对此,解放军驻港部队发言人姜波表示,即使参观人士带手机获放行,登舰后依然是不能摄录,那么若有参观市民因违规而弄出任何事故,又当如何处理?
容许市民拍照打卡 安排可以更好
过往曾有解放军军舰访港,如529护航编队“舟山号”及“徐州号”、171护航编队“海口号”及“运城号”先后于2009年及2012年到访,这些军舰对公众开放的同时,市民亦可“任影唔嬲”。或许会有意见认为,相比一般军舰,辽宁号是中国第一艘服役航母,当中涉及一些军事机密,不宜有太多细节曝光。但是,只要军方既能划出特定区域,在军人的协助下予公众参观拍照,相信既可满足市民“打卡”留念的希望,亦可保障一些精密技术、武器的资讯不会外流,这岂不更两全其美?
而且观乎航母的战略定位,其本身便非一种“匿踪”武器,而是巨大的武器平台,本身就象征著一国的军事实力以至综合国力水平,故某程度上也不必将之遮遮掩掩。过往美国航母来港,公众只须遵守相关规定,例如不使用长镜头,便可在特定区域拍摄,这也不失为一可行做法。
总括而言,辽宁号访港机会难得,不少港人冀望能最大程度参与其中,对于现行安排是否有值得检讨之处,港府以至中联办等,应该多了解香港民情与市民意愿,尽量和解放军当局沟通。当局亦应该以一个更自信、更开放的态度,办好这次辽宁号开放日,令活动成为一件全城参与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