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翔伞意外调查|两民航法例尘封零检控 警员教练创协会资料全无
近年香港愈来愈多人玩滑翔伞活动,相关意外随之增多,例如上月马鞍山的意外,女事主粉碎性骨折,涉事的“义务”教练是警员袁伟杰;近年亦有致命意外牵涉宣称“免费”的教练。
民航处10月推出的滑翔伞自愿登记制,有两个组织负责飞行员自愿登记,包括港协暨奥委会属会,以及袁伟杰创办的“国际滑翔伞协会”。后者只有社团登记,官方网站是一堆拉丁文乱码,民航处无解释为何选择与此组织协作。
本港有两条民航法例规管滑翔伞活动,但原来过往意外,只用过《泳滩条例》检控,民航条例一直“尘封”。
▼10月2日马鞍山昂平滑翔伞意外▼
近年意外多 三宗致命
滑翔伞活动的意外近年愈来愈多,单计过去五年,有被报道的意外至少有11宗,当中三宗的事主不幸身亡,包括2018年出事的商人钟旭华,亦有飞行员疑操作失误或失控,降落于私人农田、泳滩。
不过,这些仅是有被报道的个案,很多意外都无上新闻,例如2022年有YouTuber拍片讲述误信无牌教练,起飞时出意外致下巴擦伤流血的经历。
两民航条例涉滑翔伞
现时监管收费滑翔伞活动的民航法例,除了《航空服务牌照规例》规管收取酬劳提供滑翔伞服务的人士,事前要申领民航处发出的许可证外,另一条监管的法例《1995年飞航(香港)令》亦适用于滑翔伞活动,如飞行员鲁莽或疏忽操作滑翔伞而危害到他人或财产安全,可被检控。
民航处过去曾向申诉专员公署提交,处方收到关于滑翔伞活动的投诉数字,投诉包括无许可证的团体或导师提供滑翔伞服务、导师无合适的专业资历及能力下提供不安全的指导飞行服务、飞行活动违反空域使用守则并涉嫌有损他人或财产安全等。
追问三次 民航处终承认无用过民航条例检控
不过,有多少人曾被落案控告呢?
记者追问了民航处三次,处方才承认2018年至今,共收到35宗有关滑翔伞活动的投诉,但从来未有用两条民航法例成功检控的个案。
民航处指检视滑翔伞意外有无违法时,不限于两条民航法例,又指今年5月成功检控三人,因降落于赤柱正滩危及公众安全,但用的是《泳滩规例》。
▼2022年10月28日 滑翔伞飞行员失控降落赤柱正滩▼
港协暨奥委会属会义务调查
现时民航处收到滑翔伞事故通报后,主要交予港协暨奥委会属会的“中国香港滑翔伞协会”,以义务方式协助调查事故,如意外符合《香港民航(意外调查)规例》中,对航空意外或严重事故定义,运输及物流局辖下的“民航意外调查机构”亦可进行调查。
不过,两个调查的目的是找出事故原因,提出安全建议,预防意外再发生并非分担过失或法律责任,过失或法律责任要由执法部门调查。
转介多少宗予执法部门?民航处无答
民航处指,会从民航安全的角度整理及分析个案资料,按既定机制与相关部门及执法机构跟进,并会咨询检控部门的意见。
不过,民航处无回答过近五年,曾转介过多少个案予执法部门跟进,只表示正与执法机构及检控部门跟进三宗有关滑翔伞活动的事故通报,若证据充分,会以适用的法例向涉事人士提出起诉。
协会无公权力 飞行员可拒提供资料
除了起诉数字低之外,协助调查意外的滑翔伞组织没得到民航处正式授权或委聘,以致调查碰壁。
“中国香港滑翔伞协会”安全主任赵浩南表示,协会没有公权力,调查时曾无法识别涉事飞行员,或飞行员拒绝向协会透任何资讯,令调查变得困难。他指,《香港民航(意外调查)规例》赋权有关当局,运用权力对严重事故展开调查,甚至传召相关人士,“会否希望民航处方面负责更多呢?我们不抗拒,亦都赞成。”
申诉专员去年主动调查民航处对滑翔伞规管
2022年,申诉专员公署曾主动调查民航处对滑翔伞活动的规管时,批评民航处在2018年前无切实执行与滑翔伞有关的法例,2019年制定许可证机制后亦无积极规管及监察。
报告提出八项改善建议,包括建议正式授权或委聘“中国香港滑翔伞协会”调查意外,及要加强调查违法行为。报告指出民航处是执行滑翔伞活动法例的主事部门,具备民航安全相关的专业知识,有责任更积极参与相关的执法调查工作,建议加强和警方合作,提高执法成效。
报告同时指出,现时进行滑翔伞活动的人士,无须前向有关当局登记,亦不须作飞行规划及纪录,出事后难以识别涉事飞行员及执法,建议民航处考虑要求所有飞行员事先向处方登记,或成为获政府当局认可的滑翔伞组织会员。
今年10月推飞行员实名自愿登记
民航处今年10月底推出的滑翔伞飞行员实名登记制度,只属自愿性质。赵浩南认为,现行制度实施后,登记了的飞行员装备上有标示,有助识别滑翔伞的拥有人及协助搜救,对现况仍有帮助。
▼“国际滑翔伞协会”网站▼
两组织助登记 包括警员“义务”教练袁伟杰创办协会
现时负责收集飞行员登记资料的,除了港协暨奥委会属会的“中国香港滑翔伞协会”,还有“国际滑翔伞协会”,后者的创会会长是涉10月马鞍山意外的教练、警员袁伟杰。
官网乱码无组织资料 民航处无解释选择原因
记者发现,“国际滑翔伞协会”只有社团登记,没有商业登记、公司注册。协会的Facebook主要发布影片,官方网站是模板内容,文章与滑翔伞无关,亦是由拉丁文单字和片段组成,没有任何意思,组织架构、会员人数、入会资格,全部都无资料。
为何民航处会选择与这个协会协作,收集实名制登记的资料呢?处方只表示这是其中一个主要滑翔伞组织,无解释原因或者提供详细资料。
除国际认可资历外,本港只有“中国香港滑翔伞协会”有设立资历评级制度,但仅限协会的会员申请,政府现时亦只对提供取酬服务的滑翔伞飞行员有资历上的要求。
立法会议员陈沛良认为,现时的登记制度只属自愿性质,对成效有疑虑,公众亦无法查阅飞行员的资历。
他认为,政府应设立公开透明的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让公众知道“考取了哪些专业资格认证,就可以去进行哪些飞行活动”,认为有了这些资讯,公众参与滑翔伞活动时就会去懂得分辨教练是否合资格,滑翔伞活动亦会有较健康的发展及好处:“要看政府有多大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