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颕灏|尽早推行饮品包装生产者责任制
环境及生态局计划上半年修例,订立可适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者责任计划法律框架,并在年内以附属法例形式扩展至胶樽和纸包饮品盒。政府建议市民回收每个胶樽或纸包饮品盒,可获至少1毫子回赠,按市场主导原则,生产商可因应回收情况调节回赠金额,增加市民回收的诱因。
此议案已酝酿及咨询多年,政府于2021年2月至5月就推展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进行公众咨询,期间共收到逾4600份意见书,社会各界普遍对建议反应正面,笔者肯定及赞成当局尽早实施有关议案。生产者责任计划是香港废物管理策略的其中一项主要政策工具,落实“污染者自付”的原则和“环保责任”的理念。在弃置的都市固体废物中塑胶废物约占两成,而在废塑胶当中胶袋占首位,第二位是即弃塑胶餐具,第三就是塑胶饮品包装,当局制定的减废政策是针对性的。
生产者责任计划是一种环境政策工具,旨在将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责任从政府或消费者转移至生产者。通过这一机制,生产者需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包括设计、生产、使用及废弃阶段,从而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环境影响。核心原则是生产者需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的全程责任,包括回收、再利用和最终处理。
这个政策下会诱使生产者也需考虑产品的环境影响,从设计到废弃的每个环节。通过经济手段,如回收费用或税收,激励生产者设计更环保的产品,并且有了相关的法规,未履行者将面临处罚。塑胶购物袋收费是首个强制性生产者责任计划,规定向塑胶购物袋征收环保征费,透过在零售层面向消费者收费这个直接的经济诱因,以在源头减少滥用塑胶购物袋的情况。而最近管制即弃塑胶餐具也是相同的道理。
即弃塑胶的生命周期
即弃塑胶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原材料提取,即弃塑胶大多由石油衍生物制成,因此需从地面提取原油,这对环境造成影响;接著是制造过程中,提取的原油经加工转化为聚合物,这一过程需耗费能源,并可能释放有害气体;最后被广泛使用,即弃塑胶产品(如饮料瓶、餐具等)被短期使用后,很快成为废弃物。
除非在末端被妥善处理,例如回收或送到焚烧发电,否则这些废弃塑胶通常进入堆填区、焚烧或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和生态面临威胁。当局本港第一座焚烧发电厂将于年内落成,笔者是期待的。即弃塑胶需要数百年才能完全降解,过程中释放微塑料,进一步进入食物链。读者可自行统计一下,今天自己或身边朋友有没有或用了多少即弃塑胶,而每一样用了多长时间?相比塑胶以百年计的消化,其实这个环境因素是要被考虑的。
市场主导模式
政府计划以“市场主导模式”来推行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并将纸包饮品盒纳入计划内一并处理,以达致更高效率及更具成本效益的回收安排。市场主导模式即政府订立相关的回收目标及时间表,相关饮品生产商是需要遵守,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每天在香港销售100万胶樽,在第一阶段的回收是30%,即可乐公司需要每天回收到30万个胶樽才能达标,可乐公司可自行或委聘环保署批准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及在每半年一次提交报告。
若自行回收的饮料供应商或计划营运者未能达到回收目标,政府正考虑可能就其回收量差额追收回收款项。笔者则建议政府可考虑征收具阻吓作用的罚款,以督促生产商履行环境责任。
回赠0.1或1元?
当局建议生产者需要向市民回赠每个胶樽不低于0.1元,以提高诱因,而且首阶段以30%作起点,以循序渐进式到八年后到75%。饮品供应商在首阶段需做到胶樽30%及纸包盒10%的法定回收率,料在六至八年后升至75%及50%的回收目标。环保团体及公众都有不同的观点及相关讨论。多个环保团体认同立法,但指计划实施日期未明,促订立更高的回收目标。笔者作为废塑料协会代表也希望加入观点,让大家可由多角度观点考虑思考。
当局先后推出两期先导计划,测试逆向自动售货机,即简称“入樽机”,是香港收集塑胶饮料容器的实地应用。这是由政府主导,运用公帑的试验计划。根据网站显示,最近一次批出的合同是8千多万元,每个月270万。
但首先,整个回收体系不只是0.1的回赠,当中包括有设置入樽机,这些入樽机是有金钱交易,需要有安全交易度。第二是维护这些机械、物流收集费用及回收工场的处理成本等。笔者在业界得知先导计划每月回收到大约100吨的胶樽,以每吨有3万个胶樽计算,每个胶樽整个回收成本约大约1元。因此,整个政策花费不是只看这0.1元回赠,当中有九成是中间的回收成本,因此如果负担太高,生产者会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造成饮品市场价格波动,我相信这不是大家乐意看到的。当然,大家都会觉得回赠愈高,回收一定高,但我们需要考虑过程中市民负担的经济因素。
回收时间表的问题
现时胶樽及纸包盒的回收率仅约14%及少于1%,当中大部分是政府的绿在区区回收政策支撑起来的,回收率难以提高其实是有原因的。第一,相比起其他地区,我们没有污者自付的垃圾收费,每人都可以免费方便地掉垃圾,加上即弃文化盛行。而回收不是市场业界自行组织的,要靠政府回收,回收成本肯定高,当局也不可能无止境的支援回收,毕竟这是业界的责任。
以最近以市场化代替中央收胶标书为例,原本政府支撑塑胶下游回收,招标价高于4500元一吨处理费。现在市场化加入竞争后,回收业普遍以2000元一吨费用回收,成本大减一半,可是笔者仍然觉得偏高,原因是市民没有源分类的习惯及责任,回收数量太少又不集中,造成回收成本仍比其他地区偏高,这是长远下来没有污者自付政策下造成的局面。因此,业界普遍希望政府订定较低的起始回收目标,以便适应计划及建立回收网络,其原因是原本的回收系统建立需要,当中不能一蹴而就。建立的过程要检视技术可行及风险管理等,例如现在收集物流库存是否可以成本降低,当中监管过程是否能补正,废料回收会否有重复计算以导致金钱造假,接著上游回收工厂造出来的质量是否过关,当前回收工厂承受量的扩展情况等。
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或被误会都会上头条,例如今月就有市民误解绿在区区的回收压缩车是垃圾车,说绿在区区回收塑胶造假,都被送去堆填区等。虽然第二天节目即时更正,但上了头条就会打击市民信心,每一个流程都是需要统统逐一考虑及进行风险评估,有序推动。因此,阶段胶樽及纸包盒的法定回收目标分别设在30%及10%,是较务实的水平,相信有利计划顺利推行。总括而言,笔者是希望在可持续发展角度上看待香港的环保业发展,以环保又考虑经济因素下,推进香港成为更绿色都市。
作者黄颕灏是元朗区议员、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内务及地区事务)、环保公司董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