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大湾区制造产业链互补强 香港两步转型协同发展
团结香港基金专栏|水志伟、萧逸驹、何文懿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支柱,中国凭借其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的国际市场市占率稳居世界第一。为保持这一优势,中国政策层面明确提出需要保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例如广东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强调,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要保持在30%以上。大湾区的制造业协同发展优势显著,是落实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之一。
大湾区产业链互补 各城市分工定位明确
根据《团结香港基金–大新银行大湾区行业发展指数 2024》(以下简称“指数”),研究团队发现,在金融服务、创新科技、贸易物流、制造业、建造及房地产、文化体育及旅游六大行业中,制造业的互补性较高,各城市定位清晰,形成了全产业链互补,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营销的上中下游高效衔接。
深圳“研发环境”表现突出,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超过1,500亿人民币,占大湾区总量的48%;而大湾区近四成的工业企业研发人员亦集中于深圳。大量的研发投入和人员令深圳成为新制造业专利最多的大湾区城市,同时为整个行业上游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创新动力。
而在中游部分,广州、佛山、东莞等在“传统制造业”表现较出色的城市,为行业的生产环节提供有力保障。以广州为例,该市的工业总产值和行业就业人员数量在大湾区内首屈一指。在2023年,广州的汽车产量达到318万辆,连续五年位居全国榜首。目前,广州藉著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正致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集结小鹏汽车、广汽埃安等龙头企业。同样地,佛山的家电制造业也在积极升级转型,美的集团在佛山的空调和微波炉工厂已分别入选为全球最先进的“灯塔工厂”。这些传统制造业城市正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提升生产效率。虽然各市产业定位不同,但是整体都正逐步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
相比之下,香港并非传统制造基地,但是与内地的合作悠久,经济联系频繁。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双向输出为对方带来蓬勃发展机会。其中,香港曾输出资本、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到内地,尤其是到深圳,形成了独特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如今,大湾区9市中的港资制造业企业超过两万家,业务和投资遍布各城市。这些企业的累计注册资本以千亿港元计算,为内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并持续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
近年来,香港的制造业在本地的GDP中占比较低,但其在整个大湾区制造业体系中的角色却不可或缺。其中,香港的“制造业下游”表现突出,拥有950间测试、检验及认证机构,占大湾区总量的15%。另外,香港的检测认证服务有高度认受性,受117个经济体系和123个认可机构的认可。高质量的质检技术服务、国际标准的应用和日渐扩大的结果认受性均为大湾区制造业的下游发展和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香港制造新方向:
内部高科技转型 对外服务强化输出
展望未来,香港制造业有两大发展方向,分别是支持本地行业的发展和协助更多企业走向国际。促进“内部”发展方面,香港政府已提出将制造业GDP占比从1%提升至5%,对应增加值需从280亿港元增至1,400亿港元以上,这意味香港的制造业应进一步走向高科技,透过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工业4.0”来推动高端制造,以达到政府的目标。
上述“工业4.0”利用物联网(IoT)技术来收集和分析订单资料、物流状况及材料库存等数据,通过灵活调配材料和设备,使整个生产流程更加紧密。数字化和全自动化的生产系统正正能够帮助工厂节省人力、仓储和土地等成本,有效解决香港制造面临的问题。此外,这一发展方向还能实现客制化生产,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解决款式需求多、产量少的难题。这些发展策略不仅与政府的政策目标相契合,也与《指数》的问卷调查结果互相关连,香港制造业企业认为行业的最大机遇为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50%)、数字化转型(46%)、新材料应用(36%)。
另一方面,香港应善用其国际地位,强化制造业下游服务,增加“对外”输出。随著内地城市技术、工业科研、技术人员等要素的快速进步,香港需要强化自身作为国际桥梁的角色,协助更多大湾区企业迈向国际。通过提升质检服务技术水平、增加国际服务等方式,香港可充分利用其国际连接度,为内地品牌出海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以纺织业为例,香港可确保纺织企业的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如调整尺码、材料以及标签等方面的要求,并协助产品符合各类国际减碳或绿色标准。例如,针对部分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香港可协助购买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证书,以确保产品的碳排放成本与欧盟内部产品一致。借助香港的平台,企业可确保其产品符合安全、质量和监管条例,从而更顺畅地进军海外市场。
总结而言,大湾区各城市的独特产业定位令整个大湾区形成了全产业链的互补与协同。展望未来,香港应加速推动制造业高科技化与智能化,并强化其下游服务的国际连接功能,以助大湾区制造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这不仅符合政府提升制造业GDP占比的目标,也能够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随著大湾区产业协同效应的进一步深化,香港将在高端制造和国际连接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作者水志伟是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高级研究员是萧逸驹,何文懿是助理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