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斌|培育新动能 巩固金融竞争优势
上周在港举行的“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除云集了全球金融业顶尖的精英,更加得到国务院何立峰副总理亲自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可见中央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视和支持。他强调,国际化是香港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普通法制度与国际接轨,国家支持香港继续保持特色、发挥优势,拓展国际金融合作。这番话,既是对香港金融业界给予支持,也是一再巩固国际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
香港作为外向型的经济体,建基于人才、资金、货物及服务,以至资讯自由流通的制度,吸引海内外资本和企业前来发展,奠定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地位,长久以来都是靠国际化“食四方饭”的。回归以来,香港凭借“一国两制”的优势,成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超级联络人”。随着国家扩大制度型开放,香港实在有继续“食四方饭”的条件,前提是努力培育新金融增长点,塑造竞争新优势。
丰富人民币产品 创新绿色金融
第一,要丰富人民币产品和服务。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最全面的人民币产品与服务,并透过互联互通机制将内外资金引进来和走出去。随著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香港应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生态系统,包括提升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人民币计价产品的种类、深化互联互通机制以覆盖更多元化的投资产品,便利境内外企业、居民和投资者管理风险和获取更佳的回报。
第二,要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国家已定下“双碳”承诺,加速经济和社会的绿色转型。2023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总额超过500亿美元,位居亚洲首位。金管局亦公布了《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并与内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接轨,未来可扩展至覆盖更多行业。香港并可牵头与亚洲和中东等其他地区商讨进行对接,吸引内地和其他地区的企业到港发行绿色债券,促进香港绿色金融的发展。
拓金融科技 推基建升级
第三,要强化金融科技能力。在数码经济的时代,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是大势所趋。香港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鼓励创新实践,如设立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探索央行数码货币的使用和跨境网络建设,以至大湾区内金融科技项目跨境测试等。下一步可加强持续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升级,与业界合作强化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运算和大数据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区内主要的金融科技枢纽。
坊间有意见认为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有所褪色,部分也许是源于香港面临激烈竞争的担忧,部分则可能是纯粹的危言耸听。我们其实无需妄自菲薄,正如何副总理所指,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就是应对变局的最好方法。
作者李民斌是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