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哲宏|发挥少数族裔独特优势 在国际舞台展现多样和包容
在繁忙的香港,这座全球大都市中,各个文化和社区共存,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香港有619,568名非华裔居民,占总人口的8.4%。在这个多元化的群体中,南亚社区尤其突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裔人士,他们是香港社会结构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南亚社区成员在香港已经生活了几代人,最早的一群移民是以创业家身份到来,随后亦有很多加入了香港的警队。随著香港经济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蓬勃发展,这些坚韧不拔的移民在各行各业找到了机会,为香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南亚社区不仅为香港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传统,也透过他们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帮助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面貌。
在1997年之前,尽管有观点认为少数族裔富裕且不会以香港为永久居所,但事实并非如此。过去,许多少数族裔家庭来自基层,教育机会有限——当时只有四所学校对他们开放,包括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政府缺乏全面的中文学习计划也进一步使这些社群处于不利地位。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一个例子,在2003年完成学业后因为中文的要求而未能实现成为警察的梦想。这段经历不仅反映了我个人的经历,也揭示了整个少数族裔群体所面临的系统性障碍。
由于教育机会的缺乏和语言障碍,许多少数族裔儿童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经济状况,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流动性。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许多少数族裔家庭依然坚持不懈,透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并为后代创造更多的机会。
通往包容和平等机会的道路并不平坦。香港的少数族裔面临各种各样的歧视,直到2008年《种族歧视条例》的引入,才有了保护其权利的法律框架。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于2009年生效,是保护少数族裔社区利益和促进更包容社会的重要一步。 《种族歧视条例》的推出标志著香港在人权保护方面的重大进展,为少数族裔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然而,仅有法律保护是不够的,真正的包容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多年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各种倡议和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少数族裔议题的认识,并促进文化理解和社会融合。尽管如此,少数族裔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如住房困难、就业歧视和社会隔离等。这些问题需要透过政策调整和社区支持来解决,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尽管面临挑战,1997年后香港少数族裔社区的韧性和决心依然闪耀。今天,我们看到这些社区的成员在各个纪律部队、教育部门以及部分区议会中服务,为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咨询机构做出贡献。例如,巴基斯坦裔香港警察Ifzal Zaffar和Heina Rizwan Mohammad,他们是十几名新世代少数族裔警察的典范,致力于维护香港的和平与安宁。这种不断增长的代表性证明了我们取得的进展,正在形成的力量有望带持续的改变。
随著香港在中国内地的领导下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少数族裔社区前景光明。教育系统中中文学习计划的引入和资源的投入是赋权这些社区、增强其融合的积极步骤。政府近年来推出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旨在改善少数族裔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如增加中文课程的可及性,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援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少数族裔的经济地位,也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展望未来,城市动态的多元文化景观可以用来加强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少数族裔社区将作为香港与其原籍国之间的桥梁。这种协同作用有助于实现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连结者的角色。透过充分发挥少数族裔的独特优势和资源,香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多样性和包容性,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和人才,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香港少数族裔社区的历程证明了城市人民的韧性和适应能力。随著过去的阴霾渐渐散去,这些社区将在塑造香港的未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庆祝多元、以包容为进步基础的未来。透过不断努力和创新,香港有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在全球化时代展现独特的魅力和竞争力。
作者利哲宏博士是九龙城区议员、中学副校长。
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香港最辉煌的未来:27年风雨兼程——导览香港的多元文化:少数族裔的逐渐演变”。内容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