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点论政|关于盛事经济之我见
来稿作者:刘仲恒
一连八日的内地春节黄金周刚结束,特首做了个相当正面的评估,表示期间香港吸引了近144万游客来港,除了酒店的入住率不错,连餐饮和零售业也直接受惠。他说政府将继续推动盛事经济,很快会举行像香港艺术节、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国际珠宝展、影视娱乐博览这样的国际盛事,让声势持续下去。
的确,对于任何城市来说,举办盛事都是值得骄傲的时刻,不但对自身的品牌能产生正面作用,还能为旅游和餐饮业注入强心针。笔者绝对不是质疑举办盛事能为经济带来的好处,只是想从更多角度来分析一下。
在笔者看来,要成功举办盛事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不投入资源而又想盛事办得好是不可能的,搞糟了还会丢人现眼,怪难看的。但投资就不可能不讲究回报,如果投入大量资源而只能获得非常短暂的回报,那是否值得就必须商榷了。很多计划举办大型盛事的城市,都喜欢援引1992年的巴塞隆拿奥运作为例子,那是个相当成功的个案,让巴塞隆拿成为国际旅游业的新宠。在那以后,很多新的奥运主办城市都会研究并希望效法巴塞隆拿的成功经验,从中学习,从中得益。然而,巴塞隆拿的情况是有其独特性的,后来的结果显示,其他城市不容易复制那份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笔者去了加拿大洛矶山脉旅行,因而使用了卡加利国际机场。卡加利是个人口只有130万的中型城市,但机场却起得相当大。行李运输带好像有香港国际机场那么多,但使用的人却寥寥无几。原来,在很多人眼中,卡加利机场是个“过度建设”的典型例子。1988年的冬季奥运会在卡加利举行,为了配合参赛和观赛人流,他们起了个相当大的机场。奥运会结束后,其他基建项目像奥运村还能发展为住宅用途,但由于卡加利并不是枢纽机场,结果机场就变成了个“大白象工程”。
在这年头,可持续发展是做任何大型投资的主要考虑因素。现在很多举办大型运动盛事的城市都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例如举办完奥运就赶快利用设施办好残奥,尽量利用已投入的资源。笔者认为,无论是体育项目还是其他盛事,主办地的最主要考虑事项,就是如何让短期的大型盛事可以提供长期而可持续的效益,让好处超越盛事的本身和其时限。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如何搞好盛事的“遗产”。任何主办地都可以从很多社会层面从这遗产中获益,例如城市重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刺激经济成长的机会、文化发展、环境改善、声誉提升等。说白了,盛事的遗产就是能为主办城市带来的长期投资回报,而这回报应该也必须成为计划举办任何盛事时,最关键的商业考虑因素。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团结香港基金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