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特区政府可以正视经济增长的挑战吗?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笔者在今年初就撰文指出,后疫情时代香港的经济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无论是内部的产业转型还是外部的经济环境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那种认为“香港经济疫后满血复苏”的想法脱离实际而过于乐观,特区政府应该将重振经济列为后疫情时代香港的首要工作。不幸的是,笔者年初对香港经济前景的审慎看法在之后的经济表现中得到了印证。

来稿作者:周小稞

一季度香港的实质GDP增长只有2.9%,低于港府对全年经济增长区间预测的下线,与笔者对一季度经济的展望大致吻合,而对一季度经济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让笔者对接下来香港的经济复苏前景更为审慎。结果二季度香港的实质GDP增长更只有1.5%,不仅明显低于3.5%的预测下限,也较一季度出现明显的放缓。二季度无论是私人消费开支、政府消费开支还是本地固定资产投资、服务贸易顺差的同比表现都要差过一季度,只有商品贸易逆差的同比表现优于一季度。

当一季度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时,港府仍然维持了年初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这样的判断倒是可以接受,毕竟第一个季度的表现不一定能代表全年的走势。但当二季度经济增长更加疲弱时,港府仍然保持对全年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就有些难以理解了。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港府在将增长预测的上限由之前的5.5%下调至5.0%的同时,却将增长预测的下限由之前的3.5%上调至4.0%。在上半年香港的实质 GDP 仅有不到2.2%的增长的情况下,港府的经济顾问有什么底气认为下半年香港的实质GDP可以取得至少5.8%的增长?

一季度和二季度经济数据披露后,港府对全年经济的乐观展望一直寄托在访港旅游业以及本地需求或私人消费这两大板块上。确实,在访港旅客人数不断增长的带动下,服务输出产值在一季度同比增长16.6%的基础上,二季度同比增长加快至22.9%。但不能忽视的是,在访港旅客大幅增长的同时,外访的港人也在大幅增长,到深圳和日本的港人如过江之鲫,带动二季度服务输入产值在一季度同比增长20.7%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29.0%,不但增幅都超过服务输出产值,就连增速也优于后者。服务贸易的这一出一入,对香港 GDP 的整体贡献不仅不大,且越来越弱,而这样的态势估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至于本地需求或私人消费,一季度数据披露后,港府当时乐观展望强调的是本地需求,因为一季度包括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和本地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本地需求同比增长11.7%。但到二季度数据披露后,港府强调的因素则变为私人消费,因为二季度的本地需求在政府消费和本地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的拖累下同比下降1.3%,私人消费虽然同比仍有8.2%的增长,但已较一季度13.0%的增幅明显放缓,而这还是在政府于二季度发放消费券的情况下取得的。港府对私人消费的乐观预期主要基于劳工市场上不足 3%的低失业率,但这并不代表民众一定会大手消费,因为决定消费倾向的不仅仅是当前的收入水平还有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而对未来信心的不足导致民众不敢大手消费或者到更便宜的深圳或日本消费。

笔者欣赏新加坡政府的一点就是,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不厌其烦地告知民众新加坡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甚至到了“唱衰新加坡”的地步。而特区政府的做法却恰恰相反,政府官员永远是正面而乐观,言谈中都是香港的机遇与愿景,生怕负面悲观的表态会影响社会与民众的信心。以经济展望为例,明明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明显低于预期,而且内外环境看不到转好的迹象,却仍然“打肿脸充胖子”,不敢面对现实。

当然少谈风险与挑战、多谈机遇与愿景以维持社会与民众的信心,出发点并没有错。就怕说著说著,连自己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乐观,对风险与挑战也越来越轻视甚至忽视。因此政府内部应该把握好分寸,应该对香港经济的现况及未来的挑战抱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来“保增长”、“促发展”。最近一段时间,重振香港的夜市引发城中热议。作为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夜市能不能在香港带动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譬如说,有没有足够而又低廉的可租场地?能不能招到所需的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有没有具竞争力的性价比?会不会推动了消费降级而对正常消费带来替代效应?

其实,即便香港的夜市重振了,相信对拉动香港的GDP增长也贡献有限。要真正摆脱当前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关键还是要靠积极的产业转型和大胆的招财进人;要靠改革来释放以住房为核心的最大刚需,拉动房地产业的重新增长;要靠改革来完善退休、失业与医疗保障体系,消除民众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要靠改革来加快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及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园的建设,维护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心的地位。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