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用好美国在对华博弈中“精神开疆”的痛点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美国政治人物常说,中国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带来挑战。他们没有把话挑明,他们并不担心民众学汉语、吃中餐,而是担心中国的发展成绩让人自然产生中国的政治制度相较美国更为先进的想法。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只是被精心包装以便让人产生共情的说辞。

来稿作者:白中石

最近发生了几件事:12月8日至10日,中国国家元首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罕见的三环相扣、逐层扩大的元首外交,包含了三个不同圈层的历史性系列峰会,被称为三环峰会,沙特以最高礼遇相迎,两国就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及关系发展达成共识。

而在大洋彼岸,12月6日,台积电在美亚利桑那州斥资400亿美元新建工厂,计划量产目前最先进的3纳米制程芯片,美国总统拜登亲赴现场参加“迁机仪式”,高调宣布“美国制造业回来了”,渲染将台积电逐步变成“美积电”的功绩。当地时间15日,美国商务部将36家中国实体列入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很大一部分从事芯片行业,包括长江存储、寒武纪等。

正确掌握战场态势是打赢的前提。中美博弈伴随时代演进走到今天,究竟谁在进攻谁在防守,应该是我们把握整体局势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且其结果可能并不似表面看来如此简单直白。

中美两国究竟孰攻孰守?

“精神开疆”描述了一国政府在与目标国家对垒博弈中的扭曲状态——担着开疆的成本,干着守城的营生。

这些年,从表面看来,美国一直在向中国发起进攻:在经济和技术领域高举制裁大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法案、政策、措施;在政治领域拉帮结派,试图强化盟友体系共同对抗中国。一般来说,国力强大的一方对合作交流理应更加主动和自信,因其可依靠实力掌控局势,在动态平衡和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美国在遏制中国的各个层面,一直是主动挑事的一方,抱持进攻姿态,看起来非常主动和自信。

然而,如果我们把视角聚焦于中美两国政府层面,就要面对一个非常明显的逻辑矛盾——两国交往原本应是实力占优的一方更加主动和强势,但现实是中国政府整体上对强化中美两国经贸、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相对积极和宽容。当前综合国力依然强于中国、且在某些领域优势还很大的美国,却嘴上“逞能”、手上“拉黑”,如惊弓之鸟一般不断对两国间的许多合作交流设置限制。

如果我们不去质疑“美国综合实力依然强于中国”的设定,那问题指向只有一个:虽然美国的综合实力依然比中国强,但它对局势的掌控能力比中国弱。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说明它对自身的弱点有认识,并且已经意识到自身在实力上的优势不足以抵消其在掌控局势方面的劣势。美国主动发起的各种法案、政策、措施,都是服务于战略的具体战术。

当前中美博弈的整体态势,是守成大国面对后来居上者的战略防守。美国对华博弈在底层基础上是扭曲的,痛点在于,中国坚持“非攻”的战略基调,不管是否说破,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能看到美国是主动袭扰的一方——既已揹负不义之名,却难以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守势,这迫使美国担着开疆的成本、干着守城的营生,这种“精神开疆”会造成行动与目标的不匹配、成本与果实的不匹配,对美国的伤害是实际和长期的。

中国制定的国家战略、与之配套的措施,是以自身发展需要为核心设计的,有关资源的投入是明确而集中的。美国的国家战略把保持优势、维护霸权、遏制中国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不管其是否承认,实际已经把自身发展和政治目标的实现部分寄托于中国身上,其结果就是,中美两国都在为自身发展投入资源,但美国还得多操一份警惕中国发展的心。

用好美国的“精神开疆”

人做事到一定程度,拼的是身体;国家大到一定程度,拼的是消耗。中国应在对美博弈中把握并用好美国“精神开疆”的特点,为下一步工作争取更多主动与空间。

一是不急于打破美国“精神开疆”的逻辑线条。美国“精神开疆”的本质是:美国因强大而具备进攻条件、摆出开疆姿态,却因大势而被动战略收缩、形成守城态势,这会让美国持续以相对高成本获取实际低收益,在对华博弈中居于不利位置。美国构筑了“因为美国强大,所以美国的制度、价值观更加先进,反之亦然”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在美国实力一枝独秀时,确实是很好用的意识形态利器,但伴随中国发展,这把利器的刀刃开始逐步向内。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唯一能够在国力上挑战美国的国家,我们不必在相持阶段主动拉起美国开展有关制度优势的讨论,但要大胆展示、适度撩拨、形成优势并保持威慑,把制度优势的炸弹悬在美国头顶、引而不发,最大程度获取这种“势”所带来的战略价值。

二是继续强化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强大的中央政府与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一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行稳致远、掌控局势的基础和前提。政府对局势的掌控能力,主要体现在政府为全社会设定大议题的能力,为大集体设定统一行动目标的能力,以及调动各方资源的能力。在此方面中国政府具有明显优势,风险点并不在于美国政府有可能迅速增强这种能力,而在於其一直试图破坏中国方面掌控局势的比较优势。伴随中国国力增强,美国针对中国,直接在上层建筑方面掀起有关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群体事件已经越来越难,开始越来越多的把注意力和资源投入中国的广阔基层,妄图以独立事件为“小切口”让中国“大出血”。中国的基层治理在世界范围来看是“优等生”,但也不是毫无破绽,特别是在压力模式下,一些补短板、强优势的工作还是要做。美国希望中国在分配资源时失衡,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科技、外交、大企业等看似“高大上”的领域,让基层治理受到“冷落”而资源枯竭,这是21世纪的新形态“军备竞赛”。下一步,中国继续增强局势掌控能力的主舞台就是广阔的基层一线,对此投入资源和精力,是扩大对美博弈相对优势的重要战场,也是练内功、强自身的重要方向。

三是对美张举“防守反击”与“求同存异”两张大旗。大国博弈中,不具绝对优势、难以实现“必杀”效果的进攻,只能取得短期表面优势,且会被对方所利用,助力凝聚民心一致对外,获取长期实质收益。中国应始终在对美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防守反击,在不决定比赛结果的“盘中小局”中,对方先挥第一拳,但我们开后一枪;在决定历史走向的“决胜大局”中,不管谁先攥起拳头,我们都抢最后一枪。当前,美国在对华博弈中,以战术进攻力保战略防守的做法是高消耗模式,中国应避免主动给美国送去扭转局面的机会,关键在于一要继续抓紧自身发展的主线,二要在政府层面站稳求同存异的高地,不管手上如何做动作,嘴上都要保持愿意交流、探寻合作的姿态,且在可以形成共鸣的领域真交流,在可以拓展联系的领域真合作,不给美国实现“明攻实攻”或“明守实守”的机会,逼迫美国继续身陷“明攻实守”的泥潭难以自拔。

四是与时俱进优化军事投入策略。大国博弈中,阴谋诡计无法对结果起到决定作用,中美两国实际都在打明牌。美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更不能将风险挂在一旁,想当然的认为美国“不敢”和中国“撕破脸”打热战甚至打核战。政治的本质是让支持自己的人多,反对自己的人少,围绕于此并不存在“不敢”和“不能”的概念,只有是否要做的取舍。在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对美反超的“敏感时期”内,美国相对中国能够继续保持一定优势的领域并非经济、科技,更不是社会凝聚力或政治稳定度,而是军事实力——经济和科技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奋发图强聚力提升,但遍布四海的军事基地与驻在国的同盟效应,却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通过和平方式产生质变。美国一定不会目送中国大步向前而白白浪费自身的军事优势,它一定会去使用这种能力,变量仅在于使用的方式。我们必须着力强化军力建设,在军事投入方面,可考虑逐步由过去“军事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匹配”,向“军事发展与经济发展、国家规模双匹配,为政治稳定、民族复兴保平安”过渡,特别是要提升包括核武器及其投送装置等在内的战略力量的规模和质量。

五是破除军事装备发展领域的惯性思维。以航母为例,过去我们常说,中国不谋求全球霸权,不像美国一样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建造核航母、大航母也无处部署,发挥不出作用,所以只需建造小航母、常规动力航母。此言谬矣!恰恰因为中国不似美国拥有众多海外基地,所以在执行任务时,相较美国,我们的航母需要更高的航速抵达热点区域,需要更强的自持力保持在热点区域连续存在,除非不打算走上远海舞台,只要决心航行深蓝,没有众多海外军事基地的中国,比美国更需要核航母、大航母。类似航母发展的惯性思维,在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主战装备发展思路上都存在。过去我们不具条件,一些惯性思维是迫于无奈的“自圆其说”。历史走到今天,中华民族既然选择了勇敢斗争的道路,选择了伟大复兴的道路,就一定要充分用好手头资源,不避刀剑、直面挑战。

做大朋友圈:强化与“厚历史国家”的交流合作

我们在描述一个国家,以及开展外交工作时,会依据实际情况对目标国家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制定专项方案。分类方式依据行动目标有所不同,例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北约国家和独联体国家,上合国家和金砖国家,陆地邻国和海上邻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和无领土争议的国家等等。

以上列举的分类方式在国际上比较常见。笔者提出一种分类方式——“厚历史国家”与“年轻国家”,以供参考。

“厚历史国家”,指具有大历史跨度的主体民族在传统活动地域建立的国家,其所描述的国家特质,绝非单指“建国时间的长短”;其他国家即为“年轻国家”。“厚历史国家”现政府的建国时间不一定很长,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的建国时间都不能算长,但大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中国,沙皇俄国与俄罗斯联邦都是俄国,中国和俄罗斯无疑都是厚历史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时间不能算短,但却不是“具有大历史跨度的主体民族在传统活动地域建立的国家”,因此不是“厚历史国家”。

很多人并不认真对待美国“文化稚嫩”的现实,觉得只要现时强大,历史贫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妨碍美国在世界舞台披荆斩棘、呼风唤雨。实际上,历史积淀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站在中国的位置,这一视角对开展外交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让我们看一下沙特。沙特建国时间不长,但却符合“具有大历史跨度的主体民族在传统活动地域建立的国家”这一标准,是典型的“厚历史国家”。沙特比美国强在哪?沙特的政治体制与沙特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差别很大,综合国力也远不如中国。如果站在美国人所谓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视角,面对发展的中国,沙特有充足的理由在对华关系中感到紧张,这也是美国人所希望的,美国也一直在通过炒作新疆议题,妄图撕开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的裂痕。和世界上的任何两个国家之间一样,中国和沙特之间也并非“万事皆和”。但这并不妨碍中沙关系及合作领域在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下不断拓展和深化。沙特远不如美国强大,但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却比现在的美国自信很多。

这种政治自信来自基于历史积淀与宗教信仰的文化自信。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是“老相识”,论及过往,中阿之间有共同书写的历史。没有中国人想让沙特人穿汉服,也不会有沙特人认为,购买中国的产品会让自己产生摘掉头巾、脱去罩袍的想法,但有很多沙特人认为,通过与中国在纺织业方面的合作,可以让自己的头巾和罩袍更加精致和舒适,这种默契与合作需要厚重历史作为条件。

“厚历史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相对“年轻国家”更加稳定、理性、务实。这并不是说“厚历史国家”都会与中国交好,但大概率会关系稳定,即便与中国的关系不能算好,也会是一种“稳定的不睦”。例如被绑到美国战车上的英国和日本,以及我们的邻国印度,它们虽然与美一唱一和,但作为典型的“厚历史国家”,在对华合作中所采取的实际举措,与美国的类似行动在性质、烈度上有很大不同,且短时间内出现对华政策实质性大调头的概率很低,即便出现也会被国内的制衡政治力量扳回去。因此,与“厚历史国家”的合作交流具有基于可预测性的确定性,这对中国来说是有利的。再看澳大利亚,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它都不符合厚历史国家的标准,虽然与英国日本同为美国盟友,但其对华政策相较英日明显更不稳定,可以在短期内产生颠覆性变化。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年轻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都会不好,只是其国家特质决定了即便是良好的关系,也好的不稳定,短时间内发生大变化的可能性,相对厚历史国家要更大。美国、澳大利亚一类的“年轻国家”,错误地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和其自身的历史局限密切相关。伴随中国稳步实现自己的目的,美国打的山响的小算盘逐步落空,美国也会错失很多宝贵的机会,世人也定会更清楚的看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积淀的重要性。

妥善处置对美博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总体来看,中国居于有利位置,但面临许多挑战。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趋势已经形成,不可阻挡。无论时光的车轮如何滚转,五千年厚重文明的里程碑上,将铭刻下当代十四亿华夏儿女每人一笔的奋斗史诗。民族复兴为人民,胜利来自人民、属于人民。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理学硕士,内地机械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