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香港只做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加强合作的“球迷”?
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已在阿拉伯国家卡塔尔上演,而“地缘政治世界杯”亦同时在另一个阿拉伯国家开踢。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赴沙特阿拉伯,出席首届中阿、中海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同近20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见和签署多项合作协议。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外交攻势,并且由国家主席亲自担任“前锋”,引发包括沙特亲密盟友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极度关注,并忧虑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因此转变。
香港不应仅仅作为这场“地缘政治世界杯”的“球迷”,而要成为可以落场踢波的“球员”。为此,不妨考虑在清真工业、伊斯兰金融等领域发力,为中国内地助攻。
来稿作者:梁海明
12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赴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这次阿拉伯世界之旅,引发香港舆论及市民很大关注。
笔者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挖掘从2022年12月6日至11日期间,香港各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网上讨论区等与习近平的阿拉伯世界之旅的中英文数据、讯息超过7,294条,较去年同期的3,571条,增加了104.26%。
笔者还通过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Model(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 Model(BERT模型)和Sentiment Analysis Model(情绪分析模型)等人工智能模型,对上述时期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发现香港舆论、市民对习近平这次阿拉伯世界之旅的正面态度为23%,要远高于负面态度的9%。显示本港舆论、市民普遍看好、肯定此次由国家主席踢“前锋”的外交攻势。
并且,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发现,港人对这次外交攻势,最关注的前五大议题分别为:中美在阿拉伯博弈、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石油美元、中国基建、中阿合作。
由上述港人关注议题可看出,对于中国未来要与阿拉伯世界加强合作,港人暂时只是做为“球迷”,在看台上一边吃花生,一边看中国与美国“球场”上挥汗如雨、攻防互换。
中沙协议聚焦五大机遇
毫无疑问,这场“地缘政治世界杯”十分精彩,绝对值回票价。但若然仔细观察“球场”上的细节,更可发现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未来三到五年双方将会合作五大重点领域如下:
一是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稳定、大量进口原油,扩大进口液化天然气,加强油气上游开发、工程服务、储运炼化合作以及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等合作;
二是推动金融投资合作新进展,双方将成立共同投资联合会,研究举办中海产业和投资合作论坛,开展本币互换合作;
三是拓展创新科技合作新领域,双方将加强5G和6G技术合作,围绕跨境电商合作和通信网络建设等领域实施数字经济项目;
四是实现航天太空合作新突破,在遥感和通信卫星、空间应用、航天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研究成立中海联合月球和深空探测中心等;
五是打造语言文化合作新亮点,中国将同300所海合会国家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同海合会国家合作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提供3,000个“汉语桥”夏(冬)令营名额,建立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和网络中文课堂等。
这五大领域不仅体现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未来合作的方向,亦反映出双方未来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这对香港而言,若要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角色,不妨穿上中国队球衣落场助攻,至少可以在以下两个领域发力。
发展清真工业与伊斯兰金融中心
其一,在北部都会区加快发展清真工业。阿拉伯世界共有22个国家,总人口约4.23亿,绝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果加上“一带一路”沿线的其它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总人口更超过20亿,有研究预测2050年内总人口将快速增长至28亿,占世界人口30%。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民众要使用必须符合伊斯兰教义的清真产品(清真产业不局限於单一产业, 除了传统的清真食品加工,还包括医药、化妆品、服装等制造行业, 以及新兴的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行业),因此每年的全球清真市场总值约2万亿美元,更有研究预测到2024年将增至2.4万亿美元。由于这些国家的80%清真产品依靠进口,因此如此庞大的宗教人口红利和商机,令世界各国争相挖掘清真商机。
香港品牌国际知名,也是信心的保证,可考虑在北部都会区发展清真产业, 积极拓展伊斯兰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市场,既能通过“再工业化”推动香港经济转型,也能协助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乃至内地各地打开伊斯兰市场,以此扭转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却对清真国家的贸易出口额的不利局面(现时占比仅约1%)。
其二,发展成为伊斯兰金融中心。产业和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基础,金融业则是产业的催化剂,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阿拉伯世界,由融资、保险、制造和物流等所有环节均注入宗教信仰的元素,大力促使伊斯兰金融和清真产业业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但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不少非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往往以为伊斯兰金融是伊斯兰金融,产业是产业,二者之间甚少有关联,即使是清真产业也较少能获得伊斯兰金融的支持。从事清真产业的企业融资,也须符合伊斯兰教义,但在非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目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融资管道不但十分有限,企业也缺乏吸引伊斯兰投资者的平台和手段,导致清真产业较难通过融资改进产品品质和研发新产品,容易错失发展壮大的良机,反过来又影响了伊斯兰金融的发展进程。
伊斯兰金融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系统,是以遵循伊斯兰教律法为前提的金融体系,必须遵照禁止利息、禁止投机行为、禁止投资于酒类、博彩业等伊斯兰教义不允许的产业,符合风险共担、利润共用等的伊斯兰教义的要求。鉴于伊斯兰金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研究显示,伊斯兰金融市场的增长势头在未来10年还会继续受到世人瞩目,伊斯兰银行和保险业务都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对此,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瞄准了数量庞大的穆斯林客户群,纷纷提出了拓展伊斯兰金融体系抑或在本国打造伊斯兰金融中心的设想。
中国内地也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推动伊斯兰金融试点,宁夏并曾提出设立伊斯兰金融中心的设想,但由于中国内地当前的金融体系、外汇管理制度和监管政策,发展遇上不少困难: 一是中国的穆斯林人口较少,伊斯兰金融应用区域有限,大部分国人对伊斯兰金融较为陌生;二是中国内地目前还缺乏已形成规模的清真工业,难以实业支持伊斯兰金融的发展;三是发展伊斯兰金融具有一定风险,中国内地金融体系暂无应对足够方案;四是中国内地对于如何强化伊斯兰资金非法流入,以及资金流向的监管系统等方面暂时缺乏成熟的解决方案等,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自2007年已开始尝试搭建伊斯兰金融平台,并在2014年发行了伊斯兰债券。随后香港也积极推动跨境伊斯兰债券二级市场的发展,订立了适用于伊斯兰债券的税务架构。未来,香港若能积极利用“中国因素”发展成为伊斯兰金融中心,既能巩固、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又能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加强合作助攻,可谓是一举多得。
香港向来不乏“好波之人”,若不想浪费“好波”的天赋,不妨更加积极在清真工业、伊斯兰金融等领域发力。正所谓“波系圆嘅”,届时不仅能为中国内地助攻,说不定香港自己还能射入几个“世界波”!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