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全局拆解香港“人才荒”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随著香港放宽检疫措施至“0+3”,现时也该审视其长远人才政策。香港近日在闹“人才荒”,我们认为需要先厘清香港需要什么产业及资历的人才,才进一步构想具针对性的招才政策。最“荒”之处,其实是香港急缺足够的新兴产业人才。2019年,即使政府已经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香港输入最多的仍是金融及商贸等支柱行业人才,两者分别更是资讯科技的约三倍。

来稿作者:水志伟、曾文轩

由于香港缺乏新兴产业,故必须有倾斜性的产业政策,才会让人才见到发展机遇——这也包含人才政策,而科创产业涵盖至少三类人才。

第一类人才:产业开拓者

香港首要任务是吸引能够开拓本地新兴产业的顶尖人才落户,而这需要配备资金补贴、房屋资助、子女教育的招才计划作为招徕。香港政府在2021年推出“杰出创科学人计划”,但该计划只资助大学招揽顶尖学者,而没有如深圳同时推出鹏城学者计划及孔雀计划般,提供针对产业人才的招才计划。

若要增加招才成效,香港可考虑伙同科创发展蓬勃的深圳共同推出涵盖产学双方的招才计划,具体模式可以是透过“联合任命”方式吸引人才落户两地:这除了能吸引顶尖转化研究人才分别落户香港的大学及深圳的产业以实现 “前研后产”、促进本地产学合作及大学技术转移外,也应吸引产业人才落户两地企业以促进上述提及的科创产业发展。

联合招才计划不但能更好地让国际人才知悉港深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对于近年兴起同时在两地就业的人才,政府也能更贴身地为他们提供例如在签证、税务及职称方面的跨境就业便利。政府亦可考虑给予两地产学方自行洽谈最适合的任命条款,并由政府按机制补贴。

第二类人才:科创企业高管

此外,香港也需吸引支撑科创产业发展的高管人才落户。然而,香港的入境计划缺乏吸引力,计划的要求及待遇并不对称:以“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为例,计划适用于来自全球百大大学特定科技领域的人才、需要事先获得获分配配额科技公司提名,换来的只是比简易的“一般就业计划”审批时间快了些、仍要两年后续签,相关科技公司更要同时就一至三名输入人才增聘三名本地人才,当中至少一名需为全职员工。

因此,香港的入境计划应设下简单直接要求且提供具备相应吸引力的待遇,参考新加坡及澳大利亚的做法,两者均只向来自新兴产业的申请者定下月入条件且无需事先受雇,则能获得五年一次性签证。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海外地区缩短了香港人才获取当地居留权的所需年期,例如加拿大(一年)及澳大利亚(三至四年),或针对指定产业人才提供便捷途径,例如日本(提高海外金融人才的得分)。而香港是否需要就此探讨亦值得思考。

此外,要招揽科创企业高管落户可能也需更多激励措施。现时创新及科技基金下的“研究人才库”资助科技公司招聘最多四名来自全球百大大学科技领域的研究人才任职三年。这项计划旨在确保企业有能力厘定具竞争力的薪金招聘人才;然而,若要加强招才,除了就此计划拆墙松绑、例如放宽百大大学的学历要求外,政府可探讨向引入专才直接提供如税务及补贴方面的优惠措施。

第三类人才:科创企业员工

一个完整的科创生态固然需要前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支撑,而这些岗位主要由年资较浅的优秀人才担任。坊间就此提出的建议主要涵盖非本地毕业生留港或回港就业年期安排,以及创科基金下“创科实习计划”海外大学资格等。事实上,香港每年都有大批修毕科技科目的大学毕业生,这个极具潜力的庞大人才库却未有加入科创行列。

我们认为最重要且在短期内可实现的,是要给予毕业生清晰的晋升阶梯、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前途。对于学术要求较高的人才,有著名医学教授表示,可以参考中大 “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及科大国际科研课程的做法,在学位课程设计上加入频密的科研训练,而两者现在已成为了“神科”,不少毕业生更持续攻读博士课程。对于其他人才,科创企业可以仿效商界设立“管理培训生计划”,而不同机构如应科院(2020)及港大临床试验中心(2022)也设立了类似计划鼓励毕业生入行。

政府的全局思维

随著香港劳动人口减少及疫情带来经济放缓等因素,除了上述提及新兴产业面对“人才荒”外,其他产业——包括金融及商贸产业——的人才配备是否足够确实需要参详。幸好行政长官提及将搜集数据审视本港人力结构,分析缺才或断层行业。我们期望,在掌握相关数据之时,也应推动跨部门协作实施涵盖人才政策的产业政策,以全局思维策动香港经济引擎。

作者水志伟和曾文轩分别是团结香港基金研究总监及经济发展研究主管和助理研究员。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