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跨国药企助力香港创科发展 新药审批却日渐受阻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张景宜

近年来,香港全力推动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多间跨国药企在这一愿景中发挥著关键作用。香港作为创科发展集群的枢纽,与大湾区及内地形成协同效应,全力推动生物医药科技的突破。不仅能实现“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布局,还有助于建设优质、健康、绿色生活的新社区。然而,过去一年多,新药和适应症的审批却屡屡受阻,影响了病人在公立医院的治疗选择,更可能削弱香港在全球医药创新领域的竞争力。

跨国企业对香港创科的支持

跨国企业为香港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本地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不少药厂积极响应,支持香港推动临床研究,目标是实现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香港的国际地位,还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及内地医药企业在香港市场引入先进药物,推动医疗产业升级。

这一发展与市民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愿景相符,并为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社区提供基础。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

新药审批困境与其影响

医院管理局药物名册委员会的审批通过率持续下降,导致多款新药无法进入公立医院的药物名册。这不仅使病人无法在公营医疗系统中使用创新药物,特别对低收入患者来说,更是失去了接受治疗的机会。

对公务员影响尤为显著,因为他们的医疗福利主要基于公立医院药物名册。当新药因审批受阻无法列入名册时,即使通过《甲类药物申请表》(Form A)或《乙类药物申请表》(Form B),他们也无法受惠于最新的医疗进展。这不仅损害了公务员的健康权益,也与政府提升公务员福祉的承诺相违背。

成功将创新药物列入自费药物(SFI)类别,则可有效减少政府医疗资助,为库房节省开支。

香港国际医药市场吸引力的挑战

新药审批低效率已削弱香港作为国际医药市场的吸引力。不少医药公司表示愿以较低价格供应新药或新适应症,并列入SFI,使更多患者受惠。然而,若新药因审批机制滞后无法列入,香港可能进一步落后于国际市场,甚至令跨国公司及内地企业减少创新药物的引入,终将损害本地创科生态的发展。

反之,推动自费药物引入,能促进医管局采用创新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生成真实世界数据,用于后续评估药物是否适合更广泛人群。

提高审批透明度与效率的必要性

业界及病人组织普遍呼吁,政府需定期检讨新药审批的机制,提高透明度,并设立更灵活的框架。这些建议反映出现有机制过于保守,未充分评估创新药物的价值。

政府应积极平衡创科发展与民众健康的需求,通过更高效的药物审批机制,实现“南金融、北创科”的蓝图,并让市民共享医疗创新的成果。

全盘考虑的政策与医管局的关键角色

科学研究、产品上市及临床应用三者缺一不可。若政策能全盘考虑,则更能吸引企业投入资金与技术。医管局作为香港八成病人的服务提供者,维持了重要的平台作用,衔接科研与产品上市,这也是跨国和内地企业关心的重点。

在推动创新科技的同时,香港需直面新药审批的瓶颈问题,确保创科发展与民众福祉相辅相成,为未来的医疗创新铺路。

作者张景宜从事公关行业,曾于新加坡电视台和本地媒体担任编导。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