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珊|及早识别情绪、精神问题 关爱队鼓励接受专业治疗
都市人压力大,打工仔为口奔驰,学生哥担心学习进度和成绩,容易产生情绪问题。作为区议员,日常工作便是深入社区,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个案求助。
笔者早前曾收到一宗个案,有居民称受财务问题困扰多时,表示想轻生,笔者看到其信息后吓到“个心离一离”,又怕讲错说话加剧其情绪波动。毕竟人命关天,当时第一时间想到联络警方协助,幸好警方之后证实其安全。
对于不少人而言,情绪问题、精神问题是个负面标签,亦影响到市民的求助意欲,或会错失最佳治疗时间。
全球约三亿人正受抑郁症困扰,香港精神健康调查,本港每七人就有一人有一般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混合性焦虑抑郁等),但只有26%的患者主动求诊。中文大学2023年一项调查显示,而本港6岁至17岁学生中,24.4%受访学生受精神疾病困扰,包括6.1%患有焦虑症,5.4%患有抑郁症。
加强关爱队认知 增设网上情绪支援平台
早前,笔者参加了由民政事务处为提升关爱队对精神健康辨识而举行的精神健康急救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实用。讲者透过影片、个案研习,深入浅出地介绍常见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笔者认为有助在日常工作中及早识别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抑郁症的症状持续至少两个星期,而焦虑症状持续至少六个月,笔者认为,及早识别患者,鼓励患者接受治疗,避免不幸事件发生,尽力拖缓及挽救。
施政报告提到推广精神健康,预防、及早识别有需要的人士。劳福局副局长何启明曾指,政府将于今年第二季设立青年情绪健康网上支援平台,加强各区的网上青年支援队服务,为边缘和隐蔽青少年提供专业社工介入服务,包括网上及非网上的辅导和小组/活动等服务,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支援;并会在今年第三季增设四间专为精神复元人士照顾者而设的家长/亲属资源中心,以进一步支援精神复元人士及其家人和照顾者。
笔者曾任社会福利署黄大仙及西贡区青少年服务地方委员会,了解到政府部门及营办机构举行不同的活动及支援服务,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并向受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提供协助。另笔者曾获邀参与参观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将军澳青年外展社会工作队“五夜场”计划,认识区内夜青外展服务的推行情况。
纾缓精神健康有法 增加照顾者津贴及恒常化
此外,关爱队理工大学培训班的导师-卢希皿博士早前进行“自然为本静观课程研究”,对象为参加课程时正经历压力的人士,包括有特别学习需要子女、经历离异的家长,以及长者照顾者,包括认知障碍症、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体弱长者照顾者。善用自然环境,让参加者有足够的空间觉察及整理身体状况及情绪,能够更清晰地面对及厘清当下的问题,改善参加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
政府为加强对照顾者的支援,把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计划恒常化,以共同付款模式,资助长者可使用“日间护理中心服务”及“家居照顾服务”,2024年度社区券的最高面值为每月10260元。笔者建议照顾者们不妨善用支援服务,减低日常照顾的压力。
过往在日常工作当中,笔者也遇到个别求助市民,在讲述个案期间情绪偶有不稳,笔者心情忐忑,一方面有其他个案待跟进,难以任由当事人多次重复叙述自身情况,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其情绪。但当完成精神健康急救课程后,笔者应对类似情况时,则可学以致用,有助辨识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运用有效的介入和危机处理方法,运用适当的沟通技巧,以同理心向当事人给予支持,鼓励及协助转介有需要的人士寻求专业支援,减少患者发生自我伤害的情况,成效明显。
作者方国珊是西贡区区议员、消防及安全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