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办二百项盛事不如办好二十项盛事
来稿作者:郭凯杰
继美斯之乱后,又出现了皇马签名会之乱,相信让有关当局相当头疼。球迷付出6880元买下套票、却未能在见面会上获取签名和合照,所反映的不仅是主办方安排失当、关联人士的利益纠葛不清,更是继美斯、国庆无人机等事件后对盛事经济品牌的又一次打击。
特区政府不久前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盛事年表共93项盛事,并预计会为香港带来33亿元及18亿元经济附加价值;而纵观2024年全年,一共超过200项盛事,附加价值约为43亿元。相对于香港约为三万亿元的GDP,此数字(约为0.15%)自是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若以此数字理解盛事经济政策的成效也有重复计算之嫌。
翻查盛事年表上的诸多文体旅项目,香港人耳熟能详的渣打马拉松、赛马会的多个品牌赛事(浪琴锦标赛、莎莎妇女银袋日等)、足球贺岁杯、动漫节、贸发局的诸多展览、金融科技周、以及不少公开体育赛事都在列。这些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历年已在举办,部分更有超过20年的历史;换而言之,这些项目并不是因应港府推行盛事经济而办的新增项目,反而是在有了这个制度后需要架床叠屋,申请将自家举办的活动纳入到政府的年表中,成为有关当局的政绩指标。既然有否盛事经济政策,项目都会存在;则以此方式评价政策的经济成效自然不甚准确。
更重要的是,当成为盛事年表成为一个搞手的KPI,自然就要耗费人力物力跟相关官员及委员会(如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等联络、跟政府作出申请等;以此次皇马对巴塞传奇赛为例,主办方必然务求把M品牌贴在自身活动的壁报版上,而不是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活动流程及安排本身。不少体育活动的主办方团队人手其实非常有限,上述跟活动最后的失败未必没有关系。
对于政府而言,当盛事数目本身成为KPI绝非市民之福。年初其中一个最被人诟病的盛事正是耗资780 万元公帑、在中环皇后像广场花园漂浮了11天的Chubby Heart展览;再看年表上也不乏市民无人问津的各种论坛、展览、比赛。当被问到盛事的标准时,政府也未能给出清晰答案,只提及会考虑活动人数、行内地位、与八大中心关系等再决定是否纳入盛事年表。
常人对盛事二字的理解,自是能够让全民同庆,成为市民大众的欢乐节目。事实上,看官只需以常理判断,怎么可能每隔两天(365天除以200)就有一场盛事?年表上的盛事极多但其中差距甚大,反而在社会上收效甚微。反观新加坡,一场Taylor Swift 演唱会就让2024年首季GDP 增长多出0.2%,而时任政府官员在电台节目被问到为何不去取经则居然以未能找到她电话来回应。这其实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当被要求交出KPI政绩的时候,有关当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用现有不同团体的活动来“交数”;当活动出事却表示主办方不是政府,因此事不关己!
与其将盛事经济变成徒具虚名而社会各界未能参与的长长列表,当局应反思如何贵精不贵多,用更少的活动、更大的支持力量做出市民能看见、乐于参与的成绩。展望2025年,笔者衷心期待政府能更主动出击,为市民创造更多社会同乐的时刻。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