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改革的突破口与著力点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周小稞

9月24日,于北京同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会面后返港的特首李家超在会见传媒时表示,夏宝龙认同他一直推进的、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他的改革理念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判断甚么改革要由零开始建起,甚么改革要破瓶颈、补短板、除障碍,甚么改革要固本培元,甚么改革要巩固和提升。李家超强调,改革的时候要注意系统关系,把握好当前和⾧远、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关系;改革不是为改而改,也不能破坏原本成功的基因和元素。

这是特首本人也是特区政府第一次就改革做出的明确表态。最近一段时间,中央方面一直在呼吁香港推进改革,香港社会越来越多的团体与个人也开始对改革的呼吁做出积极的回应。作为第一个提出全面改革倡议的政治团体,紫荆党对此深感欣慰。早在去年8月,紫荆党就向特首提交名为“聚焦改革重焕香港生机”的施政报告建议书,明确提出以改革化解深层次矛盾、以改革推动经济转型、以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今年1月在向财政司⾧提交的财政预算案建议书中,紫荆党再明确指出,⾧期化解当前香港面临的财政危机,关键在于改革。

一年前紫荆党这份施政报告建议书发布后,因为其“宏观”与“务虚”而遭到一些人士的冷嘲热讽,认为有关建议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一年期的施政报告不宜讨论这些宏大的改革事宜。现在回头来看,紫荆党无疑又一次走在了别人的前面。上一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当紫荆党率先提出“一国两制百年不变”时,不少人士也是冷嘲热讽,直到后来习主席亲自明确了“一国两制⾧期不变”的治港方略。当前“改革”正成为香港各界热议的话题,但具体改什么、怎么改,无人可以说出个所以然,特首对改革的表态也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论述。在紫荆党与笔者看来,欲成功推进改革大业,关键是要明确改革的突破口与著力点。

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最为成功的改革案例非中共在内地领导的改革开放运动莫属。其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找对了改革的突破口与著力点,而找对了改革的突破口与著力点,改革也就成功了一半。笔者以为,所谓“对”的突破口与著力点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紧迫感。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到万不得已,谁会主动改革自己?成功的改革大多是逼出来的;

第二,引领性。这里主要是指一项改革的推进也带动了其它相关改革的跟进,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三,影响力。也就是说,一项改革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四十五年前,开启内地改革事业的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因为满足了紧迫感、引领性与影响力要求而成为改革的突破口与著力点并一炮而红。

紫荆党认为香港要打破土地资源的垄断,实现一般民众“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资料图片)

制度改革:土地房屋、财政税收

那么香港改革的突破口与著力点又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香港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土地房屋制度。土地房屋是香港最重要的生产与生活要素,价格高低关乎经济的竞争力与民众的获得感。遗憾的是,后工业化的香港⾧期为高昂地价与房价所苦,经济活力不再,民众压力不堪。陷入如此境地,既非香港无地可用,也非民众工资低廉,而是不合理的土地房屋制度。

虽然香港土地国有,政府对土地使用拥有极大话语权,但政府对土地的垄断私心,加上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扰,使得香港土地供应⾧期满足不了社会合理需求。房屋方面,私屋市场为地产霸权操纵,缺乏应有监管;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公屋制度已不合时宜,种种弊端也日益显现。将土地房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要解放土地的生产力,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实现一般民众“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就是要打破对土地资源的垄断,并对土地资源实行分层管理:以市场价格配置部分土地资源以满足中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以成本价格配置其它土地资源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而财政税收制度则是香港改革的著力点。得益于过往丰厚的地价收入、投资收入及印花税收入,香港财政曾⾧期盈余,一方面积累了相当的财政储备,但另一方面也导致财政纪律渐趋松弛,经常性收支与非经常性收支出现错配,财政开支则大手大脚,该花的没花而不该花的乱花。一旦地价、投资、印花税等收入出现波动,财政开支在各类刚性增⾧的支出项目挤压下即出现千亿以上的巨额缺口,财赤⾧期化与结构化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再不改革就会动摇香港的经济根基。

将财政税收作为改革的著力点,就是要强化财政预算的硬约束机制,将经常性收支与非经常性收支进行合理匹配;就是要优化财政资金的分配与管理,以实际需要分配资金并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就是要缩减各类与各项财政开支,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教育、基建工程、公营房屋等,并以此倒逼退休保障、医疗体制、教育体制、基建外包、公屋制度等各项久议不决、久拖不为的改革进程。

推进土地房屋制度与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关键是丢弃土地财政思维。政府不应再将地价收入列为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并试图最大化这部分收入以支付政府的各项公共工程。政府应该将地价收入与“基本工程储备基金”切割,地价收入作为一项非经常性收入只能用于移山填海、土地收购、土地平整以及战略性与⾧远性投资,而基建工程由经常性收入开支,倒逼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工程造价。

当前的香港正处在决定性的十字路口。是走上由盛及衰的历史宿命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通过改革实现中兴?上至特区政府、下至各个阶层都需要扪心自问,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上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中有特区政府的积极有为,下有香港社会各个基层的衷心拥护,香港的改革大业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