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培育适宜“新质生产力”与“人才集聚高地”的“土壤”
来稿作者:周小稞
“新质生产力”是最近一段时间香港政坛可能谈论最多的一个“话语”。刚刚9月2日,香港中华联谊会在港举办了“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特首李家超和中联办主任郑雁雄都亲自出席。会上,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会从多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郑雁雄则认为,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优越、得天独厚。到9月4日香港与陕西签署深化交流合作协议时,李家超又一次表示,希望陕港善用两地各自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与新质生产力一起频繁出现的还有另外一个“用语”,那就是“人才集聚高地”。同样在“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上,李家超表示,政府会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令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中地;郑雁雄也表示,推动科技和新质生产力结合的关键在于人才,相信香港可以放大人才效应。而具体负责本港人才政策的劳工及福利局局⾧孙玉菡则表示,已推行近两年的高才通政策效益非常好,目前政府正在检视有关政策,而人才办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到欧洲及东南亚物色人才。
无论是“新质生产力”还是“人才集聚高地”,对香港而言都是“舶来品”。“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经济术语,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 年 9 月于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来的。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热词之首,时至今日在内地更是到了“言必称新质生产力”的地步。“新质生产力”的意涵,一个是“新”字,代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领域;一个是“质”字,代表高质量、高品质。至于“人才集聚高地”一词,则是出自中共在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内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当前外部大气候与内部小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于外,美国正在从技术、市场、产业链等方面全方位围堵中国,令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于内,过去数十年支撑中国经济增⾧的粗放经营模式与地产驱动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通过转型谋求新的发展空间。正是在这样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动力的推进下,“新质生产力”才应运而生,成为新时期内地经济发展的新指引。而“人才集聚高地”的提出,也是基于美国过去一段时间对华裔人才的不信任与打压。今年 7 月,由内地赴美留学并在西北大学⾧期从事基因研究的吴瑛教授自杀身亡就是最新的一起案例。
虽然没有自己主动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说法,但香港也确实需要“新质生产力”。当下的香港也正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挑战,过往围绕土地房屋的经济增⾧套路已是强弩之末,曾经遥遥领先的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地位也在摇摇欲坠。香港需要新的模式、新的产业、新的领域来实现高质量、高品质的发展。不过和内地相比,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动力都没有内地那般强烈。美国虽对香港已不再是另眼相待,但至少还未对香港的支柱产业“卡脖子”。而香港的企业虽然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但来自内地与港府的一系列政策扶持还是让它们可以得过且过。至于香港的打工仔,还没有像内地那样面临明显的失业压力,其求新、求变、求生存的动力自然不够充足。
相比之下,在发展“人才集聚高地”方面,香港有著更为明显的有利条件。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香港有一整套与美英加澳相近的制度,是最为海外华人钟意的中西文化荟萃地。对于那些⾧期在美英加澳工作与生活的海外华人专才,如果他们的工作机会、研究空间甚至人身自由收到政治化因素的影响与冲击,那么香港或者新加坡这样的海外华人社会无疑是他们开启人生新旅程的理想选项。当然,在做出这样重大的人生抉择时,他们也会认真衡量,新的移居地除了能保障其人身安全外,是否能提供更好的工作机遇?是否能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是否能提供可承受的生活质素?只有做到了这些,人才才会真正留下来。
“新质生产力”与“人才集聚高地”对香港而言是新事物,也是新期望,对香港的未来至关重要。如何不让“新质生产力”与“人才集聚高地”沦为“高谈阔论”、如何让“新质生产力”与“人才集聚高地”由期望化为现实,关键不在外因,而在内因,在内部能否培育出适宜新质生产力与人才集聚高地的“土壤”。以工业革命为例,它之所以诞生于英国而非荷兰,就是因为英国具备了适宜工业革命萌芽的“土壤”:昂贵的工资与便宜的煤炭催生了能源与技术的创新、跨洋贸易与产业分工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崛起、稳固而强势的君主立宪政权确保了海外殖民与贸易霸权。工业革命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率先于英国破土而出。
因此,要成功打造“新质生产力”与“人才集聚高地”,特区政府需要眼睛向内,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有耐心、有针对地培育适宜“新质生产力”与“人才集聚高地”生⾧的“土壤”。譬如说,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香港的企业自觉培育自身的新质生产力;通过不同的学费与奖学金制度,把香港最优秀的学生从医科、法科、商科引向 STEM 赛道;减少对落后生产力直接或间接的扶持力度,逼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打破既有利益集团形成的各类有形或无形的垄断,为新人才、新势力创造自由成⾧的空间;降低土地要素的价格,以更合理的生产要素成本与生活要素成本,提升新质企业的竞争力及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