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打羽毛球遏性欲?性教育风波暴露香港教育缺陷
来稿作者:彭意婷
香港教育局最近公布的中三公民、经济与社会科教材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教材中建议学生在感到性冲动时“去球场打羽毛球”,甚至与恋人签署“亲密界限承诺书”,这些看似离奇的建议不仅在本地引起嘲笑,更成为国际媒体的谈资。然而,如果我们将这场风波仅仅视为个别教材的不当或“软对抗”的结果,实属不智。事实上,这次争议暴露了香港教育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
仔细审视这份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严重脱离现实,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情景设计及处理手法不仅离地,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课程,也没有顾及学生真正想学习的课题。如果学生对教材毫无兴趣,我们如何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忽视学生需求的做法是否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和专业素养?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强制灌输一些与他们生活经验完全脱节的概念。
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教育局的反应更是令人失望。当局并未表现出愿意聆听和接纳意见的态度,反而显得固执己见、拒绝改变。这种态度恰恰印证了许多青年人对长辈的不满 ─ 不愿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也没有打算聆听和接纳他人的意见。这不仅无助于改善教育质量,更可能加剧代沟,进一步疏远年轻一代。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互动的过程。教育工作者理应虚心聆听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然而,从这次事件的处理来看,香港的教育体系似乎仍然停留在一种自上而下、单向灌输的模式中,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这次风波还暴露了香港社会在接纳不同声音方面的不足。社会的多元声音本应是一种重要的“红队”机制,帮助决策者发现潜在问题,提出不同观点。香港究竟有多少空间容许这种“红队”存在?当不同的声音被忽视或压制时,我们如何能够期待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这种缺乏包容性的社会氛围不仅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更可能阻碍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当本地的教育内容成为国际媒体嘲笑的对象时,不仅损害了香港的国际形象,更可能影响香港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在信息高度流通的今天,教育内容的设计不能闭门造车,在立足本土文化同时也要具有国际视野。
教育局需要以更开放的态度聆听各方意见,课程设计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采用更加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鼓励不同声音的表达,真正发挥“红队”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政策的制定,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包容性。
作者彭意婷是新思维执委。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