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泳舜|让大型体育赛事质量兼备
本港体育气氛在今个暑假特别浓厚,市民透过直播欣赏巴黎奥运,见证香港运动健儿的精彩表现,而多个M品牌体育赛事亦接踵而至,包括杰志对马德里体育会的友谊赛、第十二届姚基金慈善赛,以及2024世界女子U20棍网球锦标赛,先后在过去数星期在港上演,延续了观赛热情。作为体育爱好者,笔者也有亲临现场感受气氛,观察到这几个赛事分别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让我思考如何“做大个饼”,并加大力度发展一些超级品牌盛事,将大型体育赛事的产业潜力发挥出来。
来稿作者:郑泳舜
政府于去年四月推出多项措施优化“M”品牌制度,包括增加每项活动的资助上限至一千五百万元,以及放宽申请人的资格,让私人及非政府机构也可以申请资助。本港今年举办的M品牌赛事增至超过二十个,显示新措施吸引更多大型体育活动落户的成效渐见。作为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副主席,笔者看到这些赛事营造了不同的气氛和效果,感到特别欣喜。
以杰志对马德里体育会的友谊赛为例,由于香港已久未有举办大型足球赛事,该场比赛吸引了聚多球迷入场,欢呼声此起彼落,令香港大球场重现久违的大赛气氛。而时隔七年再办的姚基金慈善赛,尽管今次安排在亚博馆举行,但由于有一聚中外篮球巨星助阵,吸引大批球迷入场追星观战,当晚全场爆满,气氛高涨。
至于历史悠久的棍网球运动,过去二十年在香港发展迅速,在海内外都有不少支持者,连续十天在港举行的世界女子U20棍网球锦标赛,吸引不少旅客专程前来观战,而首次用作举办棍网球赛事的旺角大球场,不论在揭幕战、准决赛及还是决赛,入场人数都不俗,配合一系列精彩表演,也为本港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赛感觉。赛事的另一意外“收获”,是参与此次赛事的不少队伍,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队,也趁著比赛的空档,带著球棍穿梭尖沙咀和深水埗等地区,体验香港独特的文化风情,并将之拍成特辑的社交媒体分享,有效地宣传了香港的文化和景点。
民建联最近进行一项市民运动习惯及体育政策调查,七成半受访者赞成香港举办更多体育盛事,反映是市民热爱观赏高水平赛事。然而,笔者认为,香港在未来一段时间引入大型体育赛事时,除了需要追求“量”,也应讲求在“质”方面的提升,特别是不同赛事在吸引海外旅客的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以成为本港品牌赛事的国际七人榄球赛和首次在港举办的国际棍网球赛事为例,虽然两项运动都并非香港最主流运动,但在海外却深受欢迎,具有不俗的“吸客”能力;根据这些办赛经验,笔者认为未来可以透过举办一些外国受欢迎的大型体育赛事,吸引更多游客来港。
盛事经济可带给香港庞大经济效益,政府今年初成立跨部门的盛事统筹协调组,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和便利盛事在香港成功举办的文化。然而,笔者仍注意到部分主办单位在吸引大型体育赛事时面对不同程度的困难,冀政府部门能进一步拆墙松绑,减少非必要的规定,避免主办单位因为这些问题而放弃举办一些有潜力的赛事,并协助提升赛事的观赏性。
本港过去就不时由于场地不足,或设施未能配合,而错过举办一些体育盛事,以至大型演场会,但随著启德体育园明年初启用,料这方面将有显著改善,因不论是主场馆,还是室内体育馆,都设有可灵活换置的比赛场地配置,为举办不同体育事或文娱表演带来无限可能性。
然而,若要达至吸引更多旅客的目标,还要主动出击,因近年不论是邻近的新加坡,以至阿拉伯国家,都同样积极申办大型体育盛事。政府稍后在重新检视M品牌资助计划时,可考虑引入“加分位”,鼓励申请者在筹办的活动中加入旅游元素,亦可善用大数据进行调查及分析,锁定一些具质量、又有发展潜力的盛事,加大力度发展,让香港真正打造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
作者郑泳舜是立法会议员、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