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泳舜|建立健全梯队 助精英体育薪火相传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香港体育健儿在巴黎奥运大放异彩,取得两金两铜的佳绩,让香港掀起前所未有的体育热潮。本港运动员在大型运动会续创佳绩,是过去十年持续投放资源的成果,让香港体坛步入一个小小的收成期。然而,体育发展是新人辈出,若要保持此势头,在日渐竞争激烈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比赛燃续佳绩,持续优化对精英运动员的支援制度,著力建立健全的第二、第三梯队,做好承传的工作,是十分重要。

来稿作者:郑泳舜

身为体院副主席,对于如何为本港体坛持续注入新血,笔者有几个观察和想法。近日有舆论提出,透过政府“精英资助”评核而成为“B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所获得的资助与“A级”运动项目差距颇大,令人担心未能成为最顶尖的全职运动员生活困难。但笔者认为,对运动员的支援不能只是“讲钱”,还需要教练、住宿、膳食、教育、运动科学和运动医学等全方位配套。即使值得研究为不同运动级别的运动员“加人工”,也必须维持对精英运动员的综合性支援,才能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替香港勇夺首金的“剑后”江旻憓和跻身羽毛球混双八强的谢影雪,近日谈到自己克服伤患的故事时,都归功于医疗团队在背后的协助,才得以在奥运舞台上展现光芒,可见运动员取得佳绩,离不开一支包括教练、医生、物理治疗师等人在内团队的整体配合。笔者近年积极参与体院的工作,对运动生涯短暂有更深切的体会,因此希望日后可特别在运动医学和运动科学方面多做功夫,帮助运动员减少受伤,万一受伤也可加快康复。

巴黎奥运女子个人重剑金牌得主江旻憓8月11日正式成为马会对外事务助理经理,出发前往杭州参与共创明Teen计划学习团。((郑子峰摄)

对不少运动员而言,最担心的不单是场上的表现,还有退役后的出路。江旻憓在奥运夺金不久便宣布“急流勇退”,这正好反映了何在退役转型,是每名运动员的必经阶段。然而,成为教练并非运动员转型的唯一出路,近年就不少运动员成功投身商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辟了新天地,但若能协助部分留在体育界,例如从事体育市场推广工作,让他们多年累积的经验以另类方式贡献给本港体坛,这将更为理想。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运动员受到广告商青睐,接拍广告或成为品牌代言人,这显示大众对他们成就的认同。因此,如能建立更完善的体育产业链,可望为退役运动员带来更多机会,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能更专心投入训练。

体育总会的管治对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亦有著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与运动员选拔相关的事议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笔者了解政府一直在完面审视本港体育总会的管治和架构,希望在巴黎奥运之后,能尽快公布检讨结果,重中之重是建立一套健全的选拔机制,藉著创造公平环境,让运动员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取得良好成绩,就有机会在体育舞台上一展身手。

除此之外,提供足够训练场地和设施也是发展运动事业的关键,笔者期望当局尽快落实“体育及康乐设施十年发展蓝图”,《施政报告》亦曾提及兴建的剑击馆、游泳馆和城市运动中心,也应尽快制定落实时间表。目前,在场地资源有限之下,普罗市民参与休闲运动与精英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之间不时存在“争场”情况,这并不理想,若要支持精英运动的发展,必须理顺这一问题,尽量为不同项目的顶尖运动员提供专用训练场地。

作者郑泳舜是立法会议员、香港体育学院副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