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泳舜|为运动科技应用创造有利环境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巴黎奥运步入尾声,各界瞩目的焦点之一是首次亮相的霹雳舞(Breaking)项目。这是奥运史上首个跳舞比赛,而一则相关新闻早前亦吸引了笔者的目光,一家本港初创企业研发霹雳舞的“智能计分程式”,用家可透过手机和电脑即时评分,协助评判即场评分,系统亦曾应用在多个大小街舞比赛。尽管今届霹雳舞赛事最终选择了欧洲的计分系统,但这亦反映出现今体育竞赛已渐非单纯运动员在场上的比并,科技支援亦成为提升竞赛水平的重要一环,有时甚至是运动科技层面的较量。

来稿作者:郑泳舜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精英运动之中,其发展亦渗透到学界体育和大众运动的层面。理工大学早前亦与本地中学拔萃女书院合作成立了人工智能游泳科技实验室。透过先进的可穿戴感应器和水下摄影系统,该实验室捕捉及分析泳队成员的起跳动作及游泳姿势,协助提升他们的表现,可见运动科技的应用层面渐趋普及。

东京奥运结束后,为了帮助本地运动员提升竞争力,港府与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合共出资三亿元成立了运动科研资助计划,而体院近年亦分别与理大和科大携手成立体育科技研究中心,为运动科学的发展奠下良好基础。笔者认为,政府应进一步根据全球运动发展趋势,日后在拨款予体育总会时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独特需要,提供针对性的科技支援,可考虑拨出专门款项,助体育总会升级设备,添置一些有助提升赛事或运动员水平的科技器材或产品。

在奥运期间,大家也会看到现今不少赛事也会运动视像系统协助裁判执法,让比赛更加公平,又会即使进行现场分析,将观赏体验提升至另一境界。近年,本港部分运动项目,例如足球和篮球,亦开始引入类似设施,惟据笔者理解,引入这些时设施时往往面对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足总在上届赛事中引入视像助理裁判(VAR),但需要在每场比赛前才能在场地安装相关器材。

随著科技在运动竞赛中普及应用,政府应主动了解各项赛事的特殊需求,提供便利措施,协助体育总会和主办机构在场地设置及放置相关科技器材,避免“朝桁晚拆”的情况,为运动科技的应用创造有利环境。

另一值得关注的,是巴黎奥运在寻找霹雳舞计分系统时曾与本地初创公司接触,探索合作机会,这表明本地初创公司所研发的运动科技产品具有“走出去”的潜力。笔者认为,随著启德体育园的即将落成,更多运动项目将朝向产业化发展,香港或可考虑成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推动运动科技的创新应用,或是设立运动产业孵化器,支持和培育运动产业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促进整个运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并长远提升香港整体的运动竞争力。

作者郑泳舜是立法会议员、香港体育学院副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