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奥运|港队接连夺金 运动员退役支援仍待加强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黄展玮

巴黎奥运接连为港人带来喜讯!“香港女剑神”江旻憓于冠军战力克强敌,于女子重剑个人赛决赛为港队夺得奥运首面金牌。其后张家朗更成功卫冕男子花剑金牌,泳手何诗蓓亦于女子200米自由式摘铜,令观赛的港人振奋。但各界兴奋之余,亦要反思如何为运动员提供更好退役保障,以鼓励更多有潜质的青少年入行。

所谓“十年磨一剑”,江旻憓金牌固然得来不易;但香港还有许多默默耕耘的运动员,却未获奖牌。“香港体操王子”石伟雄于奥运跳马资格赛失手、未能晋级决赛后,其社交平台帖文透露他早于体操世界杯期间冒断脚风险、四度打止痛针,才得以获取佳绩、取得今次巴黎奥运跳马项目参赛资格;故他同样值得港人敬重和支持,大家不能忘记其努力。

江旻憓先后修读法律项士、博士(JD)课程,但这类“文武双全”的“学霸”只是少数,许多运动员于人生黄金时期把全副心力用于操练和比赛,退役后易与社会脱节,甚至长期受伤患困扰。运动员职业生涯短暂,要让年轻人愿意“搏尽无悔”成为运动员为港争光,完善退役安排至为重要。

2018年起,政府推出退役运动员转型计划。今年初教育局回应立法会提问时表示,过去5年体育及旅游局主办的“退役运动员转型计划”计划,有249人受聘为学校体育推广主任协助学校和体育机构推广体育运动。数字看似不少,但除开平均每年只有约50人受聘;而且起薪点最低约一万八千元,与统计处今年公布的8大毕业生平均月薪约二万五千元有一段距离。当局应结合学界、商界的力量,可扩大退役运动员的支援,让他们有更多元化出路。

港协暨奥委会札设有香港运动员就业及教育部,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咨询服务、奖学金、生活技能训练、就业配对等。当局可以此为基础,结合大专院校,推出更多培训计划,使运动员能有更多出路。例如浸会大学就设有“优才运动员入学计划”;另外,部份运动员希望退役后独立发展,例如担任自雇形式的私人运动教练,甚至创办自己运动会、运动用品店,港协暨奥委会可考虑扩大支援计划,设立退役运动员的创业津贴或低息贷款。

政府有关当局亦应透过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及机构聘请退役运动员,例如为雇主提供补贴,提供税务优惠等诱因,吸引其聘请退役运动员。完善的退役支援,有利吸引更多有潜质年轻人加入运动员行列,为香港培育更多优秀运动员,发扬香港运动员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年轻人榜样。

作者黄展玮是香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HKSDRI)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