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固态电池比氢能车更具发展潜力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蔡裕龙

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早前亦指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位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香港要跟随国家发展大局,必须认真研究在哪个范畴最能够配合而又最有条件发展。笔者认为,电动车相关配套的产业,绝对是其中一个可以研究方向,例如“固态电池”及电池回收再造产业,均十分适合地少人多的香港作重点发展。

早于去年9月,习近平已在一个谈会上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他指“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应用高科技又有创新元素的产业,不少都与环保相关,近年为减少碳排放,各地政府都鼓励使用绿色能源汽车,这个产业链如果发展得好,将会是促进经济的一大引擎。

本港土地资源珍贵,当然难以发展汽车制造此等占地极大的重工业,笔者建议发展的是电动车的相关配套,包括“固态电池”及电池回收再造。电动车已发展多年,日趋成熟,2022年全球销量突破一千万架,专家估计未来10年将是电动车产业的成长黄金关键期,销量将出现跃进式的大增长,现时各厂追求的是如何令“出厂前”与“报废后”也更少碳排放,这就要从电池制造及电池回收着手,香港在这两方面,也有发展潜力。

汽车电池其实有很多种类,最近引起不少谈论的氢能车,其实原理也是将氢储存在车内,然后输送到车内的氢燃料电池,让氢与空气产生化学作用而产生电能,最终还是需要利用电池驱动汽车引擎。或者有人会问,似乎氢能车才是“最新”的绿色能源汽车,发展氢能车的电池配套不是更有前景吗?对香港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氢能车基本运作上仍有多问题未解决,更遑论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以城巴早前引入了全港首架双层氢能巴士(内地威驰腾(福建)汽车制造)作例,城巴代表曾在港台节目确认该氢能巴使用的是“灰氢(透过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又称城巴是以使用“绿氢(使用再生能源产生)”为目标。不过,众所周知,“绿氢”价格昂贵,产量又低,要等其进展到安全性兼普及程度高,然后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不知需时多少年。所以笔者认为,政府与其分散资源搞氢能车,不如专心地推动电动车发展更好,否则只会费时失事。

至于能源效益方面,根据绿色和平引述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燃油车的能源转换效率(Fuel-to-Wheel Efficiency)只有30%,电动车高达86%,氢能车则约41%至44%。百分比越高,代表越少能量流失,效率越高,那为何还有人想研发氢能车?其中一个主因是电动车的电池现时主要使用的仍是锂离子电池,属于“液态电池”,易受温度影响,其物料要靠采矿才可获得。因此近年兴起一种“固态电池”,即电解液被固体化合物所取代,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亦较锂电池高,令相同体积的电池有更多电力,用在电动车上可增加续航力及安全性。

“固态电池”仍未算普及量产,但极具潜力成为高科技重要产业。本港大学一早已有相关的研究,港大机械工程系教授梁耀彰领导的团队,去年就成功研发出一种准固态镁离子电池,有极高耐用性和效能,即使在寒冷极端气候下也可运作;而内地不少车厂也有做“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其中东风集团指其第二代固态电池预计今年可实现量产搭载,届时车辆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可以预见,“固态电池”是未来电动车发展的关键,香港如能及早在这庞大的汽车产业链中占据一个重要角色,对经济必定有重大帮助。

另外,由于电动车的锂离子电池,含有锂、钴和镍等金属,需要妥善回收﹐而这些金属是贵价品,回收后其价值可用来支持整个回收工作,并发展成产业。翻查资料,环保署其实也在这方面有做功夫,去年7月署方为环保园两地段招标,用作废电动车电池回收再造,目标首两年每月处理量不少于26公吨,并于营运第五年起提升至每月不少于104公吨,当时已有内地企业表示有意投标。本港现时有11间持牌废电动车电池收集者,可把退役电池作适当初步处理后,运往外地政府认可的设施循环再造。

全球也在推动绿色能源产业,但香港必须搞清楚定位,即使做不到知先知觉,也要做到紧贴大队上升轨道。笔者认为,政府首先要明白,本港不需要发展太多种类的新能源车辆,因每种车辆也要用大量人力物力搞配套,在财赤资源少的情况下,只能贵精不贵多,集中发展电动车配套,协助达至碳中和目标之余,并将其相关产业做大做好,才是最适合香港,最精明的做法。

作者蔡裕龙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多年,现职金融公司资讯科技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