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氢能车如空中楼阁 集中推电动车更实际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郑清原

随着极端天气影响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推动减碳及绿色运输成为趋势,港府也订下了2050年前达致车辆零排放的路向,而对于如何实现车辆零排放坊间争论不一,普遍有两种途径得到最多关注,就是电动车及氢能车。但香港面对千亿财赤,就连解决最严峻的土地房屋问题,都要分先北都、后填海的次序。对交通运输减碳的长期投入方向,更加应该“计掂数”后择一重点发展。对比两种新能源车的方方面面,重点发展电动车无疑是更优选项。

港人做事一向务实,我们就从几个最实际的角度讲讲,首先就是实用性。根据咨询公司Liebreich Associates的氢能源的产业适用阶梯,氢能最不适用的范畴之一,就是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输。原因包括氢能车加速较差,需要携带氢气罐导致座位和货物空间较少,维护成本更高,且加氢站对环境要求高,无法在商场、住宅、写字楼等停车场安装装置。

氢能车的能源转化率亦不理想,氢能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存在更多环节的能源损耗。根据大众汽车(Volkswagen,又称“福士”)的研究,氢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25%至35%,相比之下,电动车的能源利用率可以达到70%至90%,两者相差近三倍。正因如此,福士汽车旗下品牌斯堪尼亚(Scania)已经缩减了其氢能研究,转而发展电能。

在氢的制造方面亦有诸多限制,坊间已有大量专业理论讲解,目前全球氢能生产以灰氢技术为主,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而制造真正清洁的绿氢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技术壁垒,生产、运输、及储存成本高昂,难以量产,因此在当前的语境下,所谓氢能更环保减碳根本是伪命题。

氢能车的发展速度亦印证以上论点,国际能源署(IEA)执行董事Fatih Birol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只有 7% 的氢能项目会真正完工,且完全不清楚届时谁会需要这些氢能。就香港而言,目前只有一辆氢能巴士,且受法例及安全限制下,更无法在隧道中行驶,配套更是从零开始,短期根本无法做到在全港普及。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去年底,全港整体电动车数目已有超过7.6万辆,电动巴士更已在多区投入使用,且开通了过海路线。因此电动车的普及早已走上轨道,且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那么在当下面对严峻财赤,全社会都关注如何节流的时候,为何还要“嘥钱嘥功夫”发展并非必需选项的氢能车?

即使在电动车曾经被质疑的续航能力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早已经不成问题。日本车厂Toyota近日就宣布正在打造续航力超过1200公里的电动车,香港的电动双层巴士充电一次可行驶300至400公里,完全能应付大部分巴士全日营运、或本港巴士服务的营运需要。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电能车都明显较氢能车更适合在香港全面发展。

最新的《财政预算案》中已经有条件下延长电动车“一换一”计划,下一步,政府还可加大力度支持大型电动商用车的发展及营运,包括电动货车、电动巴士、电动工程车等,同时增设更多充电互联网及服务,培养电动车的相关技术人才,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电动车普及化。既然选择发展电动车,就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好做精。

作者郑清原从事创科行业近10年,目前在私人公司任职程式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