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遗址?
网络上什么声音都有,嚷几句“国际金融中心遗址”不足为惧。然而,据报银行高层闲来没事放大假,证券经纪上班看戏不在忙,那么社会担心香港沦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也不足为奇。
有舆论献计政府正面反驳,而官员亦的确作了回应。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撰文〈久经历练的国际金融中心〉,表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并胪列出证券市场总市值、管理资产规模等数字,表示“我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一座高楼或一块石碑,施加压力即可使之倒下”。
然而,去年香港仍处疫情之中,同比数据有多大参考价值,不是没有疑问。而且局长虽谓“政府会联同各监管机构,不断推动落实新的政策措施及项目,坚持国际化特色,继续融通中外资本,为市场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但未提具体政策便仅此搁笔,市场之忧始终难以平息。
至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的网志只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环球政经局面错综复杂,香港作为细小、全开放、外向型的经济体,外围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巨大,我们必须努力寻找新伙伴,开拓新市场,增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韧性”云云,说法同样空泛。
问题在于,第一,市场以至各界信心动摇的成因何在?是否列几项数据就足以消除忧虑?第二,即使从数据来说,目前香港的金融业仍有相当规模,但成为“遗址”总有一个过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否正受动摇,走向下坡?
认真看待“遗址论”,或惹危言耸听、“唱衰”香港之罪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香港难道不需要居安思危,慎防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没落?更何况香港的经济、金融表现现在也称不上是“安”。用老旗手任志刚的话说,香港应该想办法转危为安,而不能只知“唱好”。
今年以来,香港IPO集资额已跌出全球五大,失去上市集资的吸引力,是不争事实。服装零售平台Shein计划赴美上市而不是香港,虽然财库局前局长马时亨反驳“遗址论”,却连他也坦言富卫保险因为香港股市不振因而搁置上市计划。问题如何解决?政府8月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由证监会前主席唐家成领导,但下调股票印花税显然不足挽回颓势。
以数据论数据,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价持续偏低,多只恒生指数成份股的市净率低于一倍,港大经管学院去年的《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便曾经形容为“生不如死”。撰文的学者直指,“估值持续偏低问题在香港市场是普遍而持久的现象,见证投资者对于香港上市公司存在系统性担忧”。
面对东南亚和全球南方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冒起,香港政府诚然已在竭力拓展与亚洲、中东伙伴的关系,吸引新资金,沙特阿拉伯未来投资倡议研究所(FII)在本星期四至五亦将会在香港举行首届“PRIORITY”亚洲峰会。但市场注视的始终是香港能否吸引列沙特阿美来港上市,区域绿色中心、知识产权、技术交易中心等是否有具体成绩。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到“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香港能否把握机遇,仍得看我们有没有居安思危、转危为安的能力。国内正在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考察的上海,亦正在增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香港更加不可能“食老本”。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不久将来会否沦为遗址,从来都没有人能够“写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