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长不易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中六男生曾宪哲失踪八日后终获寻回,而且身体无恙,不只其父母感恩及庆幸,相信社会各界也松一口气。毕竟曾经九号风球及黑色暴雨,搜救队连日上山遍搜不果,不少人或许以为已经凶多吉少。

男生所读学校的校长向家长发信,提醒他们要关注子女的需要及情绪健康,容许子女表达感受,并加以聆听和安慰。毫无疑问,这次事件中最重要的始终是男生以至一众学生的精神健康——不论是受此事件影响,抑或本身有其他忧虑或困扰。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被问及事件时,表示“我很明白一个母亲要找回儿子的心情。我们知道现时同学及其家人都需要时间处理相关事情,所以正如校长的呼吁,希望社会和大家可以给予他们空间,让他们好好处理目前同学的健康和家庭的情况”。当事人若有需要,相信政府定必提供支援,但局长不能只从家长的角度看待问题,更不应该视之为单一、偶发事件。

正如立法会议员江玉欢指出,“这个事件并不能被视为一个单一问题”,“学童及青少年的情绪健康是我们较为空白的部分”,并问道“对于青少年,究竟我们明白他们有几多?对他们,我们是否有足够了解及联系?我们有否关心他们的精神及情绪健康?我们有否临时设施供有短暂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暂时凄身?”这些不只是家长的关注,更是局长要回答的问题。

众所周知,香港学生向来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害怕被公开考试定生死。经过2019年反修例事件后,部份人又多了另一份困扰,甚至忧虑将来的前路。今年的邻座同学,下年可能已经退学移民,这不只可能影响年轻人的心情,更衍生实实在在的杀校问题。

将于2025/26学年结束办学的玫瑰岗中学,多名学生代表在短片〈请让我们相信希望-致特首李家超先生的信〉中便形容“玫瑰岗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不少同学由幼稚园或小学起在校内一同成长,对这个大家庭感情浓厚,“不能够接受亦不愿意接受”学校停办。

短片更加引述特首李家超去年的《施政报告》所指,“年青人就是香港的未来,政府要为孩子成长成才创造机会”,以此要求政府为400多名中学生提供新校舍,“让我们在熟悉安稳的环境、熟悉的老师教导下学习”。

虽然局长蔡若莲强调一直与办学团体紧密沟通,“知道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务实的决定”,并表示“非常关注同学在短片里情绪的表现”,不过学生纵有情绪,也是合情合理、自然不过的事。相信许多面临学校被杀的中小学生,同样面对不舍、难过、不适应的问题,只是玫瑰岗中学的学生比较勇于表达,向特首发公开信而已。

随着学生人数不足,教育局早前已点算学校实际在学人数并就此批班,目标是“软着陆”,逐步有序调节学校数目。 再者,中小学是否续办也要看办学团体、校方的打算。但无论如何,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至心理需要,教育局局长始终责无旁贷。说到底,还是同一回事:“对于青少年,究竟我们明白他们有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