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数字的背后
郭伯伟1960年代在任财政司时,尽可能都不收集经济数据或者社会统计调查。信奉市场经济的他认为愈少数据在手,政府就愈不用“干预”经济运作。不过时至今日,在所谓大数据年代,不管是否佛利民的信徒,大部分政府也会积极收集经济和社会数据,以便科学地制定政策。做生意的商人更是敏感,务求掌握最准确的市场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统计局暂停公布青年人失业率的做法会引起争议。
内地公布7月份失业数字的同一日,香港政府公布的一个最新数据亦引起了不少回响——2023年年中本港人口回升至749.81万人,较一年前增加15.2万人或者2.1%。
新增人口从何而来?原本估计去年底的本港人口跌至733.32万,现在却大幅向上修订为747.26万人,当中主要来自流动居民由13.6万改为24.9万人。其次,统计处估计常住居民在今年上半年亦增加了2.57万人。
同比龄层划分,20至24岁和25至29岁的人口经修订后分别上调4.5%和2.6%,加起来涉及超过2.4万人。另外,60至64岁和65至69岁的人口亦上调2.1%和2.2%,较原本估计的增加2.5万人。
由于修订的人数主要是流动居民,按照定义推论,应该有不少香港人去年并不在香港,但今年上半年曾经留港一至三个月,因而被重新计算为本港人口。而事实上,今年1月至2月、农历新年前后,机场曾经录得香港居民的净入境人次。
不过流动居民的定义是在港少于三个月,因此可能只是短暂回来而非留港发展。而本港的劳动人口亦徘徊在380万左右,参与率持续创新低,目前数字仅为57.5%。人口老化,而香港居民净出境的趋势未见逆转,一时的人口“回升”难以为香港注入新动力。
再者,若以现时的749.81万人口计算,即使今年经济增长达到政府预期的4至5%,亦只相当于人均生产总值38.4至38.8万元,回到2021年的水平却无法突破2018年的高位。
官员和议员最近倡议搞夜市,有食肆表示担心,有酒吧表示欢迎。按照政府说法,食肆业务持续改善,收益同比显著上升24.3%。但众所周知,去年第二季的市道受疫情打击,低基数效应才造就现在的“同比显著上升”。
与2018年和2019年相比,扣除物价变动后的食肆收益数量指数现在仍然低了15%和13%,这还未计同期普通食肆牌的数目多了一成几。换言之,市面上比起四、五年前更多的食肆,加起来却没有原本的收益。
经济数据和统计调查能够反映社会情况、市道生意,但这同时意味了如何解读数字,将会很影响官员如何制定合适政策。郭伯伟虽然很不愿意“干预”市场,但至少他亦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