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恢复人流 香港要与广东推进合作
高铁香港段将于周日(15日)复运,每日售票上限北南行各5000张。加上目前已经开通的七个口岸,香港与广东省城市的人口流动必然将再次增加。此际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政府工作报告称未来一年将对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推动“港车北上”、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等,并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模式以“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可谓正合时机。
行政长官李家超去年10月的《施政报告》也有提到要跟广东及澳门紧密联系推进大湾区建设,并且透过合作专班深化对接、加强城际的互联互通与合作。但具体措施就仅有跟进“港车北上”与落实跨境汽车保险“等效先认”政策等,在促进两地社会及人民来往一事之上,“贴地”之举略嫌不足。
陆港沟通尚有难题
“港车北上”取得进展固然是一个好消息,可是一来计划详情未明,二来配套措施能否跟得上亦有疑问。近日就有立法会议员关注本地中港牌车辆验车预约供不应求,故此建议两地简化车辆检验手续、延长检验年期限制及降低相关手续费,而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则只表示当局等到计划出台后才再研究这些问题。
从近日陆路口岸通关,我们看到港人仍要面对不少困难,譬如内地部门要求过境旅客使用微信小程式“海关旅客指尖服务”填写“健康申明卡”,不少港人得在路上忽忙下载安装相关应用程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源于陆、港两地日常生活环境始终有所差异,而将港人难处跟内地沟通好自然是港府责任。
其余像是香港电话号码可能无法顺利收取内地验证短讯、内地网上数字产品不支持国际信用卡或港版支付平台付款等,这些问题实际在疫情之前就存在良久。三年多的疫情导致人流锐减,按理是加快试验解决问题方案的最好时机,把受影响的民众减到最低,然而结果却是上述问题至今依旧缠扰我们。
配合大局吸引人才
除了加强交流互通,广东省以至其他省市的人才政策或多或少也有向香港“抢人才”的客观效果。当然各城间有人才流动本是常事,整体亦有利于做大做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以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这种环境下,港府应该采取宏观角度,一边鼓励本地对应人才前去内地机遇,另一边亦要认清本港发展需要吸引别处人才,以起城际协作分工之效。
譬如特区政府早前开设“人才服务窗口”,官员又声称“高端人才通行证”申请反应热烈,却始终没能正面回应部分人对有关计划吸引人才领域可能倾斜部分产业的质疑。尤其是在创科领域方面,不少人在比较内地或新加坡等地的相关政策后,都会认为本港设置的门槛过高或欠缺吸引诱因。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国家的各项宏观规划下,包括香港、澳门与广东各市都拥有着各自的独特定位。作为管治者的港府官员,除了要掌握自己的定位之外,亦要理解和顾及其他地方的情况,如此才能真正带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避免发生内部虚耗竞争或弄出抓错用神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