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新盘热销显辣招漏洞 狠掴政府两巴掌
战情紧凑的特首选举终在周日完结,但更加炽热的,其实是一手新盘的销情。纵使政府于去年底高调为楼控加辣,对非首置用家课征楼价15%的印花税,但这项辣招竟未限“首置”购买单位的数量,于是出现一次过连扫15伙的“首置”个案,令辣招形同虚设。对于如此荒谬的政策漏洞,政府既要问责、更应该马上堵塞。
投资者无惧辣招 钱多人不傻
近期多个新盘销情热爆,令正高烧的楼市更火上加油,若细看一手新盘销情,更可见当中出现一个离奇现象,就是一些发展商的主要销售对象之一,是一次过扫入多个单位的买家。但去年11月,港府才将非首次置业者购房的印花税,大幅上调至楼价的15%,透过重税驱逐楼市投资者。在这项辣招之下,为何发展商仍会以投资者作主要销售对象?
当然,当中不排除一些资金多得“唔志在”15%重税的富户大手扫货,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原来印花税辣招存在重大漏洞,就是政府所界定的“首置”,并非以个人购买了多少个单位计算,而是以有否签了超过一张买卖合约来算。简而言之,只要购房者名下没有物业、或以没物业的亲友名义签约,就可以和地产发展商商议,以同一张合约大手扫入多个住宅单位,也算“首置”避过辣招。
楼控如泥牛入海 违政策原意
这个情况,早在去年11月初辣招公布后不久已经出现,但当时只是较低调地进行,不过近期不少发展商与投资客纷纷有样学样,明目张胆地进行这类“一契多伙”的新盘交易。有传媒更揭发,最夸张的例子,是有“首置客”斥资1.45亿元,在一个启德新盘连扫15伙。地产商与楼市投资者的肆无忌惮态度,可谓对香港政府狠狠地掴了两巴掌。
第一巴掌,是掴向政府的楼控辣招。政府推出辣招的政策原意,是进行楼市需求管理,在不影响有自住需要的首次置业之下,对购买多于一个单位的投资者,透过寓禁于征的方式逐出市场,以压抑楼市需求,为楼价降温。
然而,新盘销售“一契多伙”的情况日增,正正反映楼控辣招出现极大漏洞,令其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形同虚设,政府高调推出的楼控措施,在善于钻政策空子的地产商与投资者面前,根本仿如一纸空文。
大摇大摆漏税 政府岂能放任
第二巴掌,是掴向政府的税收制度。印花税辣招的作用,除了是设法缓抑楼价升势,更可为政府带来税收充实库房,将资源重新分配至有需要的市民手上。更何况,经常高喊结构性财政赤字即将“狼来了”的政府,理应有极之严格的税收管理,确保其收支稳健。但是,这种“一契多伙”的交易,根本无异于漏税行为,而且更是在政府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进行。
试想,若以现时新盘动辄要500万元入场来计算,投资者每多购一个单位,本来应缴楼价的15%,即75万元的税款,但以“一契多伙”扮作“首置”客,每个单位只要交楼价3%即15万元的印花税,意味政府每个单位少收多达60万元税款。以“一契多伙”近乎成行成市的情况来看,政府白白少收的印花税金额恐怕相当巨大,据悉有豪宅新盘的“一契多伙”成交,合计漏税金额可能上亿元,这根本是严重失职。
官员应该问责 特首有责难辞
印花税辣招竟然出现如此离谱的漏洞,负责此项政策的官员实在难辞其咎,要问责的固然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以至当时仍是财政司长的曾俊华。但是特首梁振英亦不能置身事外,犹记得去年11月政府公布辣招时,罕有地由梁振英主持新闻发布会(当日曾俊华更煞有介事地抛下一句“You always agree with your boss”的金句)。既然梁振英亲自挂帅公布辣招措施,他对这项政策就有著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梁振英本身是一个熟悉楼宇买卖程序的专业测量师,为何他会容许这种不可原谅的政策纰漏出现?
除了厘清造成“一契多伙”政策漏洞的责任,政府更应亡羊补牢,看看能否透过行政措施,尽快堵塞。如果需要经过立法程序才更解决,港府应马上著手修订相关法例,尽快提交上立法会,与立法会议员合作修补漏洞,杜绝“一契多伙”这种不合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