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之良品是香港经济问题的缩影
本港零食连锁店优之良品于星期一(6月6日)传出全线结业的消息,多家分店在营业时间关门闭店或电话无人接听,官方网站不能正常进入浏览,亦有声称店内员工向传媒表示数日前收到终止雇佣合约通知。另外,“优之良品”在早前已经频频放租旗下自用舖位,包括铜锣湾利园山道、观塘物华街、荃湾街市街、佐敦弥敦道等处。
优之良品发言人接受传媒查询时指出,香港流失大量游客导致公司出现亏蚀,所以才要作出全线零售店结业的决定,但不排除因应日后情况改善恢复营运。在刚派发的2022年保就业首轮资助里,优之良品仅就50名雇员申请补贴,相比它在2020年保就业两轮资助间申请补贴的206人大幅减少。
与此相对,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同一日却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上称,随着近期社交距离措施逐步放宽,近期消费活动、营商气氛已经见到明显改善,并且强调只要疫情继续受控,往后经济应该能进一步恢复。不过,有议员仍质疑当局各项帮助振兴措施不足,担忧实际经济复苏速度未必如港府官员预期中理想。
经济发展需要设法持续
1993年创立的优之良品无法撑过“三十大寿”,难免引来坊间舆论关注,当中有人批评其客源于2003年自由行开放后由港人转为内地旅客为主,甚至变得愈来愈不照顾本地市场需要,连优之良品发言人也直接承认过去生意“好靠自由行”。在近年社会运动、新冠疫情拖累游客数量大减下,此种经营模式自然不能长久维持。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情况似乎并不限于优之良品,本港许多行业基本上都是面对类同的境遇。它们过去多年长久受惠内地旅客,养尊处优之下变得欠缺抗压能力,一旦遇上重大挑战随时溃不成军,无法适应变局调整业务谋求自我存活。尤其优之良品选择的是结业后将舖位招租,再次揭示香港经济始终太看重地产投资的回报,这恐怕称不上一个发展良好的迹象。
况且打从疫情肆虐以来,社会与政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幻想,觉得只要等到“通关”、全部经济难题都能透过外来游客或资金的打救而获解决,这显然不会是事实。毕竟一地发展想要持续下去的话,既没可能将其经济命脉完全放在外部因素之上,也没可能完全依赖个别行业片面蓬勃,而负责引导社会走向可全面、均衡发展,正是管治者的一大责任。
管治者须引领发展方向
其实今次优之良品于发放首轮保就业补贴及电子消费券后随即结业,本身便说明当局的工作未能好好对准问题焦点。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次性的资助若没能够用得其所,对于刺激长期发展不一定会产生助益。比起假借不同名目来为疫下企业提供补贴,港府更应考虑怎么才能鼓励它们加快转型,特别是利用创新科技在本地开拓新的商机。
此外,国家前年开始提出建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香港固然必须参与其中,但那是站在国家高度的维度来看,跟各省市本身内部有自己的经济“大循环”并无冲突。国内不少省市规划都看到在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同时,还得发展“省内大循环”、“市内大循环”,但是香港大多数人似乎却只知有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总而言之,优之良品结业可谓是香港众多问题的缩影,它首先折射出香港企业在疫下的苦况,但其兴衰轨迹也提醒了持续发展必须适应变化,切忌只知向特定行业或外部市场倾斜,而特区政府作为管治者亦得指引经济发展方向,不能只知社会有困难时提供即时资助补贴,却没协助整个社会形成能自力更生的本地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