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合作对中西皆更有利
美国周三(11日)公布4月最新的通胀数据为同比增长8.3%,虽然比3月略有回落,但却仍高于市场预期,显示通胀仍持续处于高位。近来,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正用尽各种办法控制高通胀,一方面联储局不断强化加息的预期,另一方面,总统拜登指正考虑取消部分在贸易战时对中国加征的关税。
撤销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在美国是非常政治不正确,不单是向中国示弱,更相当于承认美国发动贸易战没有成果,关税大棒未能起到作用。拜登政府甘愿冒政治风险也考虑撤销关税,说明美国当下为了解决通胀问题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
近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集团与中国的磨擦日深,再加上新冠疫情时供应链一度中断,这些国家更是不断提出要“减少对中国依赖”,例如本周四(12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访问日本与首相岸田文雄会面,据日媒所引述双方将相讨如何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关税与通胀的问题也说明了,美欧等西方国家要在经济上摆脱中国并非简单之事。
如何减轻依赖?
说到减轻对中国的依赖,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有何依赖,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是货物供应上的依赖,像美国何以要取消对中国货的关税以求降低物价,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美国日常消费品都来自中国,提高关税最终会传导至消费者身上。另外一种依赖是产业链上的依赖,现代工业的工序繁多,企业将部分工序例如零件制造或组装置于不同地区时有所见,由于成本效益等因素,很多国家如日本汽车业的上流零件都依靠中国制造。最后一种依赖则是市场上的依赖,外国有很多企业的营销当中很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市场,例如著名的苹果公司就有近两成的收入来自大中华市场,这使得很多企业离不开中国这巨额的消费市场。
当然,西方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中国依赖并不会相当困难,但从以上的三个方向考虑,如果西方想“减少”都足以摆脱中国影响却不简单,例如要减少对中国货物和产业链的依赖的话,只有将工厂迁离中国。但中国有近8亿的工业人口,而且有完善的工业和基建配套,要找寻能取代中国的生产能力的地区并不简单。即使将一部分的生产或产业链转移到像越南、印尼等地区,但这些国家的产业链本身就与中国有高度关连,只是绕了过圈地依赖中国罢了。
如果将所有的产业链和生产全部移回先进国家本土的话,那成本必然会急增,最终只会引起经济衰退及令人民生活倒退。如果这个方法可行的话,特朗普的贸易战应该早就达到其目的了,而拜登今日也不用为了通胀问题而考虑撤销对中国加征的部分关税。
减轻对中国依赖并非不可能
不过,西方要显著地减轻对中国的依赖也非完全不可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从不会正视这些方法。世界上尚有不少低开发的地区,当中不少都有着庞大人口,例如东盟有6.6亿人口,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就有着11.4亿人口,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有潜力成为不亚于中国的世界经济支柱。不过,这些地区的国家都有着包括后殖民时代的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度低、识字率及技术工人不足、欠缺发展资金等各种问题。
要解放这些国家的潜力,便要从最根本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最终令他们能与中国并肩的程度。然而,美国等先进国家往往忌惮这样做。就以美国为例,其打压中国的行为足份反映了美国执着于维持其在世界的单极霸权。如果世界落后地区都得到茁壮的发展,这些新兴地区将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并不会完全跟随西方国家的利益行事,就好像最近印度拒绝配合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因此如果落后地区都发展起来,这样不单会减低中国的影响力,其实也减低了西方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何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要减少依赖中国,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与其不断的强调对抗,倒不如务实地思考如何合作共赢。